[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復聖顏子(復聖顏天子)(顏回)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2492人 張貼日期:2023-10-25 01:3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復聖顏子
 

【原文】:
顏回,魯人,字子淵,年二十九而發白,三十一早死。
孔子曰:「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
」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節選)

 
【白話易解】:

顏回,魯國人,字子淵,年紀到了二十九歲的時候,頭發就白了,三十一歲就早早地過世。
孔子曾稱贊他:「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便一天天地親近起來,大家更加和睦了。
」顏回以德行著稱於世,孔子贊美他是一位仁德的人。
 

復聖顏子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聖哲人的行誼雖在幾千年前,但精神永存。
借著這段文字,筆者有幸查了一些有關顏子的文獻資料。

 復聖顏子之好學、善思,并畢生力行師教,讓人深深感佩。

感恩聖哲人為我們的表演,在此就所查文獻呈現給各位朋友,祈望大家能夠從下面的文字領略中華先圣先哲「仁德」的精神境界。

 

在華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僅有四姓是「通天譜」。





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
這四家的祖先可追溯到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亞聖孟夫子、宗聖曾子、復聖顏子。
四聖所傳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完全一樣,故稱「通天譜」。

四聖家譜,說明四聖的家學淵源,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


追謚復聖

多種史料記載,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最受推崇。
 

顏回,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是孔子早期弟子顏路之子。
出身寒微,卻能安貧樂道,聰敏過人,深思善學。
對孔子所講能聞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德行見稱。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獨以顏回配享。

此後歷朝君王加封,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尊為「復聖」。

至今,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幾千年來,復聖顏回備受尊崇,是有其淵源的。
他十三歲從師修學,十八歲乃成德教。




東漢郎凱說: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
 
後隨師周游列國,歸魯之後,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
顏回是《易經》主要整理人之一,後人記載顏回以弱冠之齡與孔夫子對《易》,其道德學問可見一斑。
 

有關文獻中,復聖顏回生卒年代出入較大。
復聖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語,收集在《論語》、《孔子家語》等書中。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是最理解夫子「仁道」的弟子。

 
英年早逝
《史記》記載: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
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三十一歲過早地死去,孔子哭顏回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便一天天地親近起來,大家更加和睦了。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不幸年紀輕輕就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由於顏回家境非常困難,以至無力按照當時有關禮儀殯葬,最後經他的父親顏路四處籌措,并在同門好友及其弟子的幫助下,才完成了葬禮。
 

敏而好學
復聖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顏回并不愚。
《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顏回「好學」被作為一種精神而得到孔子的提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懮,回也不改其樂」。
在《論語》中,顏回是唯一多次受到孔子贊許的「學」子,原因也正在於他是真正能夠做到「懮道不懮貧」、「謀道不謀食」的弟子。
 

顏回注重修養,仁愛誠信,虛心好學,德行出眾,無論孔子還是同門弟子,大家對顏回的遠大志向、高超德行都是交口稱贊的。
孔子多次夸獎顏回好學,稱其為賢人,曾說:「回之信,賢於丘。
」稱顏回之誠信超過了自己。
陳蔡之厄最艱難的時期,顏回窮而不改其節,夫子說「吾信回之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
還贊嘆說,如果實現了「仁政」理想,愿意做弟子顏回的屬下:「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復聖在歷代文獻中被稱許的記載比比皆是。

在待人處世上,顏子曾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 (《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孔子家語?弟子行》也記載:子貢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茍。
是顏回之行也。
 

《論語?泰伯》曾參稱頌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記載:「吾無夫顏氏之言。
 《說苑?敬慎》記載曾子言:「吾無顏氏之才。

宋代大儒張載曾評價,顏子一生,志在做圣人。
程頤也說:「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顏子敏而好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畢生實行其所學,解行相應,矢志不渝,以成高尚品德之仁人君子,終當「復聖」之稱。

如此道德學問,無怪乎孔老夫子說:「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

師生父子

顏回十三歲入孔門,虛心好學,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
《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所以,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子。
顏回的仁德,也影響了同門中的許多人,使得孔門弟子團結得更加緊密,孔子認為「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孔子喜愛顏回更在於對他仁愛誠信等等方面的信賴,在厄於陳、蔡的最艱難時期,孔子與眾弟子談論顏回,認為顏回窮而不改其節:「吾信回之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孔子家語?在厄》篇中孔子感嘆:「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顏回對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

君子仁德在身,博學深達而世不我用,如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不謂窮困改節的志向。

這番對話記載正是師徒二人心心相印的寫照。


兩千多年來,復聖顏子一直被世人奉為尊師的楷模。
在《論語?先進》中也有顏回事孔子如父親的記載: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


「子行顏隨」,古籍記載顏回從學於孔子後,少有離開。

少正卯與孔子同時講學,當時有弟子離開孔子,顏回未動,有人問他說:汝何不去向少正卯學呢?顏回對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且夫子之學,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足吾之為學也,何去之有哉。


《論語?先進》記載:孔子曾在匡地被圍時,和顏回失散。




後見顏回說:「吾以汝為死矣。
」顏回對:「子在,回何敢死?」

這種生死相依的師生情義,何等彌足珍貴!讀到這樣的故事,忍不住為二圣擊節,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當然復聖顏子師從孔子,不僅僅是身跟,更是盡短暫一生依教奉行的心隨。
 

師志己志
孔老夫子從政論政,歷來是以仁以德。
顏回雖然沒有做官,但他視師志為己志,終生奉行。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離婁章句下》亦云:「禹、稷、顏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關於顏回的政治抱負及理想信念,《孔子家語?致思》篇有孔子與弟子們「農山言志」的記載。

顏回說:「回愿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斗之患。

」可以看出顏回所向往的是德教風行,君臣同心,上下協調,家給人足的安定和諧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人講仁義,個個言規矩,沒有溝防城郭,更無戰爭之懮。

 

《韓詩外傳》中的「景山言志」、「戎山言志」,也都是孔子和弟子們言志的文字記載。

復聖顏子矢志不渝,所表達的情懷和「農山言志」中一樣:胸懷世界,心系天下,寄望實現世界大同。





這種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非常難能可貴,夫子曾贊嘆:一旦這個理想能夠實現,愿給顏回作管家。

 
而這種思想的實現,復聖顏回和孔子一樣主張教化為主,即使一時難以實現,也要難行能行。

《史記?孔子世家》中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顏回在施政上主張:「愿無伐善,無施勞。

」從治理國家的角度說「不要毀棄善政,不要過分施勞於民」,從個人的修身角度看「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予人勞苦」。


《論語?顏淵》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與人之間有了公正合理的交往尺度,社會才能走向和諧。

 

孔老夫子以及顏子一生的天命在於承繼道統,傳續千古之文脈,雖然一生顛沛流離、志業難酬,時或生死困頓,屢遭艱難,然而卻能始終不更其守,不遂其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命不該絕而奮斗不止,有如天地厚德,澤被蒼生百千余年。

聖人的存心,總在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我們現代人所期望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就是得益於孔老夫子以及顏子二聖的幾千年前理想社會的標尺。






空谷幽蘭,無人而芳;聖賢風范,萬古永存!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