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保健文章

認識乳糜瀉

張貼者:🛂玉芬
閱讀人數:16788人 張貼日期:2019-10-14 08:22:54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前幾天看了「小麥完全真相」這本書,發現小麥製品不單是屬於較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對某些人來說,還是個具有健康風險的食品,可能引發一些疾病或症狀,乳糜瀉(Celiac disease)是其中1項。

   


  ​乳糜瀉是一種因為對麩質(gluten,是存在於小麥、黑麥及大麥中的蛋白質成分)產生異常免疫反應所致的吸收不良疾病,又稱為麩質過敏腸病(gluten sensitive enteropathy),屬於免疫調節疾病,好發於歐洲人身上(特別是在北歐)。
在歐洲以外的地區,乳糜瀉被認為是種罕見疾病,以北美洲為例,以往診斷出乳糜瀉典型症狀的比例約為萬分之1。
 但近年來發現,乳糜瀉也開始影響西班牙裔、非裔及亞洲人種。

目前在美國每133人就有1人患有乳糜瀉,估計有超過200萬的患者,但知情的患者不到1成,其中1個原因是乳糜瀉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其症狀千變萬化。

 約5成病人會出現典型的腹痛、腹瀉,並因長期吸收不良造成體重減輕;另有5成患者會有貧血、頭痛或偏頭痛、關節炎、神經症狀、生長遲緩(發生於兒童身上)、憂鬱症、慢性疲勞、原因不明的低血糖或不穩定的血糖濃度、或是其他各種乍看之下似乎與乳糜瀉無關的症狀。

 有些人甚至在年輕時沒有任何症狀,但晚年卻出現神經損傷、大小便失禁、失智症或腸胃道癌症。
這可能是因為只有當小腸的大部份或重要部份受損,才會出現典型的外顯症狀(持續消化不良與長期腹瀉);如果小腸只有小段失去功能或者發炎反應相當輕微,症狀也許不會嚴重或是不典型。

 因為乳糜瀉是種與基因關聯的自體免疫疾病,研究顯示常與紅斑性狼瘡、第1型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同時發生在同1病人身上。

據統計,發生在第1型糖尿病人身上的機率(1~16%)遠高於正常人(0.3~1%)。




因此,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診斷出第1型糖尿病的兒童,應該接受乳糜瀉檢查(E);如有乳糜瀉家族史、出現生長遲緩、長不胖、體重減輕、腹瀉、腸胃脹氣、腹痛或吸收不良症狀或兒童頻發不能解釋的低血糖或血糖控制不良時,也應該檢查(E)。
 通常乳糜瀉患者採用無麩質飲食後,症狀即會消失,腸道損傷也會慢慢痊癒,但終其一生都要避免含有麩質的食物及食品。
(無麩質飲食原則可請教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資料: 1.威廉.戴維斯(2014)。
小麥完全真相。臺北市:天下雜誌 2.法沙諾(2009)。為何吃麵包也會拉肚子。
臺北市:科學人2009年第91期9月號 遠流出版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014)。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d-2014 4.陳淑娟等(2013)。
臨床營養學 膳食療養Vol2。
臺北市:時新出版
文章出處:宜蘭縣愛胰協會
撰  文:羅東聖母醫院營養室主任 陳建昌營養師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