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是最值得的人間修行
在當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於是內心中總是嚮往能夠過上與世無爭的修行生活。
相比之下,道人們整日暢遊在青山綠水之中,很少會因為物質的欲求而身染紅塵。
一心想要求解脫的人們紛紛湧進名山大川,希望能得到高人指點,放下過往塵緣,皈依三寶作一名清靜修身的道教弟子。
但在現實中,這樣的期望總是會在道長這裡碰落一鼻子灰。
人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心想要修行,卻常常得不到道長們的首肯呢?
其實,並非不是道人不准許人們做世外的修行功夫,而是因為每個人生來都擁有各自的人生使命,我們盡職盡責去完成這份使命的過程,即是一場修行。
修行,並不只存在於世外的宗教生活中,若能有一顆歷經紅塵洗練的心,生命中的一切際遇都將是修行的好時候。
修道,其重點不是如何去修,而是學會用心去悟。
如果尚未感悟人生真常,又何以妄談寂然大道!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因對比而存在的,即《道德經》中提到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須知道,這只不過是世界所呈現出來的一種表像。
遺憾的是,人們往往會被表像迷惑了身心,深陷清靜與煩擾的反差中,我們立於此處,卻要一心求著彼處的逍遙。
在真正的修行人看來,此類人並非是要來求道,而只是想從不得志的生活中解放出來,他們所謂的修行也不過是給心靈釋放一些壓力罷了。
在體驗了幾日山野中的清靜無為後,多數人心中仍會重新燃起對物質世界的渴求。
既然在求方外仙道,當明明已經出離塵世時,卻為何又要複入樊籠呢?
在道教的教理教義中,清靜與無為是兩大主旨。
道教認為,唯有心中清靜無染,才能體味到修行的本真。
想要臻達清靜心性,便要在無為上下功夫。
世間人看世外修士,只能看到他們呈現出來的與世無爭的外相,卻很難瞭解到修真過程中與心魔相抗衡的過程。
從對修真者的崇奉,到最終成為一名真正的修道人,這中間免不了要經過數次的反復與搖擺。
一邊是對逍遙的嚮往,一邊是對紅塵的眷戀,人們總是想要得兼魚和熊掌,最終卻只做了揀了芝麻丟西瓜的蠢事。
其中因緣若看不明白,也就枉活了一世人間。
再去反觀真正的道人家,因為他們在內心中是無欲可求的,所以並不會去思考“什麼才是修行”這樣的大命題。
因為修行不是整日去講一大堆邏輯思想,而是真正安下心來做好每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再進一步說,修道也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多數人在修持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煩躁、不安、糾結等等負面情緒,但要明白一點,越是產生退心的時候,也越是修行正值精進的時辰。
與自己的心魔作鬥爭,這當是修行人所要面對的日常。
身為一介紅塵中人,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小有一些缺憾與不足,當我們在談論心中向外的美好時,先當正視自身的問題所在,於此才能為一個“修”字提供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道祖曾言,悟道之人需要明白“知白守黑”的意義。
不論是身在塵世,還是已出世外,在大道面前本來沒有入世與出世的區分。
所謂修持,既要修磨掉性命上的陋習,並能持守得住心靈上的安寧。
雖然身在紅塵,倘若能安定得住這顆躁動的心,亦可以修得一身世間法門。
相反,哪怕已經做了青衣布履的道人,一旦心中有染,仍無法體味到歲月安穩的妙旨。
因此言,修行不應該成為向外尋求的某種生活方式,而是要通過對自身的修持而使現有的人生合於道真。
活明白自我,並不取決於生存與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質基礎,其只與真心相維繫。
心能沉寂,才能看得到真實。
世間人們對修道人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暢想,殊不知越是充滿了執念與癡迷,也就會對自己現有的人生產生更多憤懣與抱怨。
這正與道教修行的理念相悖。
道人們勸說眾生要過好自己的生活,首要一層含義是希望人們能夠破除對修行的執迷。
修行不是人生秀場,更不會把自己與世無爭的生活展示給外人看。
無為只在於心,要放下執著、放下自我。
當以一種完全放空且無我的姿態去生活,去除掉心中所有的善惡、喜好與憎恨之後,才會發現原來一切的好與不好都是自己心生的。
所有的惡都有來處,所有的善都有去處,之所以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只是因為你尚未以修行的心念來反觀自身。
且以我等凡人來論,活出一場明明白白的人生,這便是人間修行所能實現的最大意義。
不論飾以什麼身份,修行總不會在他人身上發生,而只關於自我的人生態度。
也莫著急去達到何種境地,一輩子且長,每走一步自當有這一階段的收穫。
你我各自雖有不同的人生軌跡,此不過是大道展示出來的萬千情態。
我們用一生的時間,通過外相而參悟背後的真一之道,借假以修真,此等人間事,即是世上最值得的修行。
圖文源自北京白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