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隨緣,惜緣,不攀緣

張貼者:Allan
閱讀人數:21131人 張貼日期:2024-03-18 20:29:00
3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VaIvQs18vFo

 

緣,指身心對外界的感觸。道教佛教認為由於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觸叫作“緣”,因其緣而發生動作稱“隨緣”。人們隨緣,莫強求。如果你強求,一定會產生煩惱,所以,縱然是利生、利益眾生的事情,也都要看緣分,信奉“隨緣而不攀緣”。
隨緣,你的心是清淨的、平等的,生智慧不生煩惱;攀緣,心不清淨、心不平等,生煩惱不生智慧。


為人處世也好,面對生活也罷,都離不開因果報業。
而因緣之說,因是內在緣由,緣是外在條件,這表示我們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因,但如果與這些人和事有果,就需要緣這樣的條件。
比如我們想舉起大象,於是我們就找到大象,但是我們舉不起大象,因為大象很重,這表示我們確實緣。假設我們做夢,在夢中舉起大象,就表示夢這個外在條件就是緣。

於是佛還告訴我們,隨緣惜緣不攀緣。
隨緣,就是懂得放下,不要對已經失去的或逝去的東西念念不忘,可以做到知足常樂。沒有好,也沒有不好,沒有樂,也沒有不樂,即是極樂。

惜緣,就是珍惜當下,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不要老想有什麼就好,沒有什麼就好,或者期待一些不可能實現的結果,即是妄想。

攀緣,就是佔便宜,或者說去強迫要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隨緣不惜緣本身也就是攀緣。比如本不該你出現的場合,你出現了,或者為了達到一個目的不擇手段。



這些都是攀緣。

懂得了隨緣惜緣不攀緣,人生就自然了,煩惱就少了。因為不攀緣,所以不貪婪,因為隨緣,所以不嗔癡,因為惜緣,所以不慢疑。熄滅了貪嗔癡慢疑,就可以慢慢做到戒定,而戒定之後,就有了慧。而智慧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憂愁,而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那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藉口。

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一是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路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哪怕對你相視一笑,這便是緣。



也有的心儀已久,但終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那裡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就是隨緣人生的境界。

常有人把隨緣掛在口頭,以為什麼事都可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誠然,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從隨緣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份,不需要任何理由。

順其自然——不怨天尤人,不急躁,不冒進,不強求,不悲觀,不慌亂——這便是隨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放得下寵辱,那便是安詳自在。古德言: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閒,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由此,人們對緣的獲得不是靠奮鬥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去判斷。

佛教常談到隨緣,到底什麼是隨緣?一般人對隨緣的理解,常是比較消極的。碰到挫折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隨緣吧!”隨緣是什麼?最為簡單的理解,隨緣就是隨順因緣。佛教講緣,萬物因緣生,萬物因緣滅。世間萬象者是因緣和合而成。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大因緣。人們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隨緣乃是一種如法如律的生活態度。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



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俗諺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世間做人,雖然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但更要以因果軌範為原則,才能夠達到理事一如。隨緣不變,則是不違背真理。莊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運行。既不能改變,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順天安命,鼓盆而歌”陸賈《新語》雲:不違天時,不奪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真理的原則綱領下持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讀懂隨緣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和從容。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烏雲密佈,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緣是一種心態,也是一個意境,隨緣是用出世的眼光看事,用入世的雙手做事,隨緣是舉重,輕描淡寫,遊刃有餘的瀟灑風度。 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



《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種安詳恬淡的心態,是一種處事不驚的風範。

一個相信緣份的人,緣來時坦然的接受、緣去時也從不強留,於是便從這份順其自然的心境裡尋到了一份難得的淡然和恬靜,因為知道萬事皆隨緣而來、隨緣而去,正所謂不要苛求和挽留,人生在世,萬事隨緣。緣來不狂喜、緣去不悲泣。

一行禪師佛學講演錄:
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深入觀察當下發生的事情,但不要執著它。這是獨處的最美妙的方法。

現在也是由過去構成的,現在包含著過去。當我們領悟了習氣是怎樣在我們的內心引起種種衝突,我們就會明白過去是如何入於當下的,因而我們也就不會再被過去所淹沒。佛陀說"慎莫念過去",他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不要被過去所淹沒,而不是說我們應當停止反觀過去以便更深刻地瞭解過去。當我們回顧過去並對它進行深入觀察的時候,假如我們能夠牢牢地安住當下,那我們就不會被過去所控制。構成現在的那些過去的材料,當它們被從現在的角度進行反觀的時候,會變得更加清晰。我們可以向它們學習。假如我們對過去的材料進行深入地觀察的話,我們對它們就會有一種新的理解。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假如我們知道過去亦存在於現在,那我們就會明白,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現在而改變過去。過去隨著我們進入現在,它也就屬於現在了。



深入地觀察過去,瞭解它們的性質,並且改變它們,這就是改創過去。過去是非常真實的。它們就是我們內心的習氣,有時它們很平靜,而有的時候,它們會突然醒來,劇烈地活動起來。


繼續閱讀 【凡事太盡,緣份必盡!】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