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知識的力量

人格化的城隍神是怎樣來的

張貼者:🛂志學
閱讀人數:16165人 張貼日期:2021-10-04 08:43: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城隍九問--人格化的城隍神是怎樣來的



城隍“成神”的過程很漫長。

沒錯,若用學者們的口吻,這個意思應該這樣表述:由自然神嬗變為偶像化、人格化的神,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

我們不必替古人擔心,更不必為神的嬗變太慢而心神不安。
我們只要等。

如果等得不耐煩,我們可以靜靜地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上古帝王祭祀之意安在?”

清代秦蕙田的《五禮通考》是研究我國古代禮制的重要著作。
所謂五禮,是指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涵蓋了古代禮制的各個方面。

他在《五禮通考•卷四十五》
中說了一句很實在的話: 夫聖王之制祀也,功施於民則祀之,能禦災捍患則祀之。

這句話的意思也許不是秦蕙田的“首創”,從隋唐開始濫觴的城隍文化的演繹者們常常有這個意思的各種表達,我們在後面講述各唐宋名家城隍文時自會看到。

不過,他這個“聖王”“祀之”的緣由說得沒錯,只要“功施於民”並“能禦災捍患”,讓水庸神升格為城隍神,讓城隍神人格化,塑其像,建其廟,都沒問題。

當然,歷代都有不少人提出質疑:城隍神的“人格化”難道不是件很荒謬的事嗎?

比如明代嘉靖年間的《安溪縣誌•卷二》中便有這樣的文字:
後世以為高城深池,捍外衛內,其英靈之氣或炳而為神,不可無祀。





其祀與山川社稷同義。世人不察其理,往往以人道處之,面目冠裳,侈加封號,失之矣。 嗯,也是,有點“失之矣”。不過,我們此前介紹過的民國史學家鄧嗣禹卻不這麼看。

在《城隍考》裡,他還是很認真地分析了城隍神人格化的原因: 城隍廟成為士民公議時最常聚集的場所,再加上城隍廟往往是城內最大的公共廟宇,所以民眾會選擇城隍廟成為聚眾商議與行動的場所,在這一過程中,城隍神的形象漸漸地人格化,演變成具有可與陽間地方官抗衡、甚至有權懲治陽官的陰間司法審判官形象。

最後這句話很重要——“城隍神的形象漸漸地人格化”之後,必然帶來另一個結果:

“演變成具有可與陽間地方官抗衡、甚至有權懲治陽官的陰間司法審判官形象。

”嗯,這個“陰間司法審判官”,說得有點“西方化”了。 其實,對城隍神的世俗化和人格化“表示理解”,對老百姓喜歡塑繪城隍神像的做法“表示讚賞”,福建莆田人、曾在明成化年間任廣東左布政使的彭韶就已經做到了。

《興化府重修城隍碑記》中記載: 隆者為郭,窪者為池,四環而高深,固為城隍之像矣。

然人之仰畏,不於其形而於其神,即神目之,則必想其容儀,思其動靜,精神會聚,靈感斯通……塑繪從之而生。



興化府,即今福建莆田。哦,我們又得了一個知識:原來只就一個城的山川形勢而言,“隆者為郭,窪者為池,四環而高深”,即是“城隍之像”啊。 當然,他說得這個“城隍”,與班固說的那個“城隍”正是一個意思,都是尚未人格化的盛人之城、蓄水之隍。對這個,我們的讀者應該已經沒啥興趣了。

我們的視野和興奮點,還是人格化的神,或者“神格化”的人! 都城隍真誥 社稷古公,天下正神,銓福國顯忠之行,稟賞善罰惡之仁。都邑之主,諸郡侍從,所隸十三布政,案判一十八司。廟社萬年,恩扶億劫,設作福作威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權。運神力以護郢川,御陰兵而驅夷寇,至靈至聖,乃正乃公。

護國保寧佑聖王威靈公感應尊神。

◎免責聲明:以上部分配圖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