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觀照自己的「慈悲心」純度有多高

張貼者:🛂文強
閱讀人數:16252人 張貼日期:2021-11-26 02:51:14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自己的「慈悲心」純度有多高,可以對照判斷一下



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
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快樂和離苦,都是解脫的真切感受。
前者是讓眾生內心歡喜,是超越物質欲求的、獲得精神上的幸福感;
後者是讓眾生生起信心,是周遭解綁之後的、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佛菩薩的慈悲,是通過願力展現的,是以眾生苦為己苦的共情,也是以眾生得解脫為自己解脫的前提,所以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慈悲,是無怨無悔,無差無別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
既然是無量,那就應該多一些維度體會慈悲這件事;既然慈悲是一種感受,那就應該賦予這種感受持久性。
比如,問問自己,你的慈悲,是穩定的,還是波動的。

當我們看到一條被車子碾壓後奄奄一息的小狗,一時惻隱,會感覺到「它太可憐,我應該救它」;
而某一天,換一個場景,當我們看到鄰居家的狗被寵壞了不聽話亂咬人,我們心中又會充斥著對這只「畜生」的憎惡。
再比如,問問自己,你的慈悲,是有條件的,還是無差別的。

如果我們將慈悲視為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憫,或是一種有所得的付出,那慈悲的精神便大打折扣。
此時,要注意觀察:你所謂的慈悲,是否會隨著環境、對象和內心喜好而改變,如果是,此時的慈悲,至少不稱為無量。
當我們試著說服自己「應該心軟,應該原諒」的時候,注意我們對自己的訓練,應該是:
讓自己保持相對穩定的、沒有分別心的、無私奉獻的感受,並且在不同的對境上都需要有這樣的覺知,而非因人、因地,就反復和退失。

菩薩度眾生,有一個詞叫「等無差別」,在菩薩眼裡,十惡不赦和萬眾敬仰,一樣等視,一樣度化。為什麼無分別?因為緣起是絕對平等的。




生死輪回面前,大家的苦,都相差無多,出離解脫之下,你我的樂,都曾無染。

■ 慈悲,是無我的終極完成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載,慈悲有三種:

1、生緣慈悲,也就是觀一切眾生猶如子,予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
2、法緣慈悲,指證悟諸法無我所起之慈悲。二乘和初地以上菩薩的慈悲。
3、無緣慈悲,是因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的慈悲,此是佛所獨具,稱為大慈大悲。

這裡其實不是為了將慈悲分等級,而是讓你我應看到,對於解脫這件事,慈悲和無我是同等概念的。

一位居士曾和我訴苦說,四年前,他曾因為自己的任性和無知,誤會了一個人,也用很殘忍的話語,深深傷害了這個人。當他後來發現,對方曾背後默默犧牲了很多,辛苦了很多的時候,一切早已無法輓回。

傷害一旦形成,就如花瓶上的裂痕,難以復原;面對他的無可奈何,和再也不可能償還的虧欠,我送他一句話:當你深刻體會到自己的自私和狹隘,才能逐漸看清到別人的艱辛和不易。

《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中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菩薩智慧華果。」

心中裝下眾生,就是裝下了慈悲,心中只有眾生,也就是菩薩精神。

當一個人持續裝著一個「我」的時候,是不可能再裝下「慈悲」的。換言之,當你逐漸認清自己、放低自己、去除我執的時候,或許,才是慈悲這顆種子真正開始發芽的時候。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