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寒婆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15895人 張貼日期:2024-11-16 01:3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寒婆

農曆十月十六日寒婆誕辰
 
寒婆的生平有著四個不同的傳說。
 
(一)
湖南省株洲市攸縣境內有一條現在稱「酒埠江」的河流,江邊坳下住著一位婦人叫寒婆,大夫打漁為生,不幸因洪水不及逃避而亡。因生前樂於助人,鄰里亦皆濟助,勉強度日。寒婆乃回報鄉親,於路邊設茶攤供熱茶免費供路人解渴。寒婆茶攤一擺數十年如一日,感動四方。
 
八仙中鐵拐李偶聞善舉,認為寒婆自身清寒、心地善良,數十年奉茶不求回報也是無量功德。鐵拐杏化成一流浪漢子,路過茶攤向寒婆討茶喝,喝了之後就喊肚痛,寒婆就扶往家中躺下,說是要去找郎中來看病,鐵拐李叫住寒婆,聲稱所得怪病喝酒就可痊癒,寒婆聞言就出外估酒,連問數家酒鋪都無酒,只得回家告訴流浪人無酒可買,流浪人說,屋後山泉也可。寒婆立即轉往屋後山泉,頓時撲鼻酒香,泉中湧出的正是酒。鐵拐李現身說道:你一生積德行善,應得善報,此山泉你可每日擔出去販賣,善心必有善果。言畢化作祥雲而去。
寒婆自此擔山泉酒販賣,有了銀錢就在江邊開了一間酒舖,連遠處的客商都來販酒,繁榮了這個碼頭,大家就把這個地方就叫做「酒鋪」,後來,連這條河也叫「酒埠江」了。
 
寒婆過世後,湧酒山泉也在再湧酒了,但是這處泉水用來釀酒味道特別好,成就了出名的酒鄉。



鄉人為了感念寒婆,就把她居處後的山坳叫做「寒婆坳」,更修建了一座「寒婆廟」。
 
(二)
江西省宜豐縣的寒婆泉位於黃檗山下,泉水天然清純,冬暖夏涼,味道甘洌。
當地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上古時候鷲峰山下有戶人家,母親寒婆與兒子喜來相依為命,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婆每日到泉井洗衣洗菜都和兒子在一起,寸步不離。可是不幸兒子夭折,寒婆再到泉井洗衣洗菜只是孤單一人,思子心切,整日哭泣,井泉同悲,泉水漸退,乾涸見底。寒婆更是悲戚,從此每天以淚洗臉,坐在泉井旁呼喊兒子名字。她的哭喊聲驚天地泣鬼神,感動了神靈。乾涸的泉井又汩汩的湧出了泉水,清洌晶亮,泛出了她兒子喜來的影像。寒婆得到安慰,泉水也更加清涼甘洌。淒美的母子連心故事後來被廣為流傳,後人就把這口井叫做「寒婆井」。後來,唐皇叔(即李忱,是唐憲宗第13子)在黃檗寺隨希運法師學佛時也到寒婆井飲寒婆泉水,對泉水的涼甘洌而大為讚賞。



「尋蹟依稀寒婆井,千載未改是甘泉。」雖然今天的寒婆井只剩下遺址,但甘洌的泉水仍在滋養著一方水土。
 
(三)
湖北蘄春有座「寒婆嶺」,浠水有口「望婆井」。
傳說在宋朝年間一位婆婆白氏為了養家糊口,乞討到管窯鎮南征湖的山丘旁,凍死在大雪紛飛的除夕之夜,在家坐月子的媳婦聽說婆婆凍死在蘄春,她投井自殉在浠水縣丁司當鎮蔣家山的一口井裡,從此,這個山嶺就叫做寒婆嶺,人們在此修了一座廟,路過此廟的人都要跟她敬一點柴,給寒婆取暖。現在有民間傳說「蘄春有個寒婆嶺,浠水有個望婆井」。講的就是媳婦對婆婆盡孝的淒美動人的故事。
蘄春縣管窯鎮寒婆嶺村,是故事發生地的一端,村內的南征街上,坐落著一個寒婆廟。故事發生的另一端是相隔不遠的浠水縣丁司當鎮蔣家山的望婆井,位于擁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風景秀麗的天然寺附近。

(四)
另一則是發生在廣東汕頭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普寧望天石山下有一條小徑,山高路險,行人稀少。嘉慶戊辰年(1808)一個冬日,附近山村一位孝婦,恐其上山撿柴的家姑身冷,前往送棉衣。當攀越此徑時,谷風橫掃,孝婦只念家姑寒而忘卻自己衣衫簿,咬緊牙根竭力攀登。



因體弱腹飢,腳下一滑,跌倒而凍死於山徑之中。恰巧這時上京赴試的趙厝寮村窮舉子李光憲,途經這無名小徑。當他冒著凜冽的北風前進時,發現了一凍僵而衣破身露的女屍。心地善良的舉子,不忍屍橫荒徑,備受日曬雨淋,頓起埋葬之念,但荒山僻嶺之中,只好從身上脫下一件藍布長衫,遮蓋于女屍之上,並禱祝說:「願你含笑九泉,早登仙界,布衣相贈,祈為收納。」又祈求說:「我姓李名光憲,今科上京赴試,願託福庇,金榜題名,回程當建宮廟銘謝。」然後,揖別匆匆起程。
 
李光憲上京付考。主考宗師查閱了他的考卷,突然間發現有一「馬」字,寫漏一筆,當他要批為錯字時,怎麼那漏筆之處竟被填補了。宗師揉眼細察,原來是一只螞蟻,填于失劃地方,沒仔細查,也難辨認,宗師用中指彈去,重新要提筆打圈時,那只螞蟻又爬到失劃地方。如此反復數次。宗師認為李光憲答案有錯字,把考卷放于不錄取的文檔上。但是,他剛要重新批卷時,李光憲的試卷又再次出現在宗師台面前。



宗師大為驚奇,傳舉子李光憲前來問話,才了解到他上京途中,曾將寒衣遮蓋一位素不相識的凍死婦人屍體,深為感動。也許就是凍死婦女的報恩吧。這是文人之才,文人之德。宗師朱筆簽批,皇上納意,李光憲名題金榜,官封翰林。
 
為了了卻心願,新科狀元專程來普寧望天石山下這無名小徑,重尋凍屍收埋。但凍屍已化為一堆白骨,上面圍滿螞蟻。狀元命侍從將骨骸拿到半山埋下,且在原地建成一廟以祀之。親筆題了「凍媼寒婆」四字,鐫于石匾,鍍上金色,掛于廟門。寒婆廟宇建成後,來往行人為了表示敬仰,必拾山草少許,放置廟側,積多則焚火,以暖其寒。歷代文人逸士,常吟詩作對以詠頌之。據普寧縣志記載,明代舉人林喬鬆,在寒婆廟兩側題上一副對聯:「授衣千古事,遺蹟萬年香」,從此,這無名小徑也被人們稱為「寒婆徑」。後來在流傳中改稱「寒媽徑」。



據說清末在重修廟宇時,有一學士經此題下一聯,「此日大寒天有意,斯人不死地無名。」寒媽古廟於一九八五年又重修建,大門留有一聯:「寒骨長留千秋不泯奇蹟在,婆心永昭萬紀傳詠載黎元。」
 
自古至今,寒婆的孝心和李光憲的善舉在民間廣為傳誦。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