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怎樣修行而不讓身邊的人起煩惱呢

張貼者:嫚嫚
閱讀人數:13884人 張貼日期:2024-02-06 08: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怎樣修行而不讓身邊的人起煩惱呢?用這個方法

 

文:濟群法師

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乾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

作為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

佛教里有一部《佛說善生經》,在這部經里,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要履行哪些職責。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

關於人際關係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佈施:佈施包括財佈施: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還有法佈施: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

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佈施。

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甚至解脫生死。



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我們要帶著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四種不好的語言。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欺騙他人;綺語就是以誨淫誨色的語言使人產生煩惱。

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話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而真實的種子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假話說多了,我們就會越來越虛偽。所以,一方面要說真話,一方面要說有利於別人的話,如果是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三是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當別人從事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去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

同時要學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我們因為我執的關係,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把想法強加給別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

哪怕是在一個家庭里,無論父母對子女或者妻子對丈夫,總是一相情願地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理解。





往往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摧殘。

「同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去處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是最受歡迎的人!

學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只是一味沒有原則的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兩大內涵,就是所謂的「悲智雙運」。

智慧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聽聞、思維、實修,才能獲得。

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寶藏。在我們每天念誦的「三皈依」中,就有「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夠真正把佛法學好,智慧就會像大海和虛空一樣無窮無盡。

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痴」,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準。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