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心修-戒定慧-

張貼者:黑糖
閱讀人數:13733人 張貼日期:2024-03-18 08:0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
 
在此是說如法學習的利益。一個具有良好學習態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諸天的天神、善神們的尊敬,擁戴和保護。「所向諧偶」,就是說:心之所向、行之所向,無論做什麼事,都能稱心如意而無障礙。「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異的進展。「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此句說一切四王天、八部護法鬼神,敬護其人,同時,也為現前當來的大眾們之所敬仰師法。以上是說現前的利益。
 
「後必得道」一句,是講以後的究竟果報。「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圓滿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佛說:像上面所說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學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




 
(一)不值明師乘戒俱無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這是修行不如法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遇到好老師。楞嚴經上說:「末劫一切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又說:「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熾盛世間,廣行貪婬,殺生食肉,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 [言*玄] 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說:「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由此可知,修行如果遇不到好老師,品學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學,最要緊的,無過於親近善師。
 
「不見經教」是說不解經義,縱然每天唸經,不解如來真實義,也等於是不見經教。解義好比認識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識路,試問究竟怎麼個走法呢?
 
「受戒而已」是說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雖然受戒,而於戒禮、戒法、戒行、戒相、開遮持犯,一無所知,又將從何下手修行證果呢!?
 
(二)昏憒犯戒無敬詈嫉
 
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恆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
 
示有戒名......心意猶豫。是講雖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實。名實不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他「憒塞不信」,「憒」是昏憒,自己迷糊,不能覺悟。「塞」指閉塞,對於師友的教導,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業功德,沒有信心,必無所成。
 
因此,他的心思行為,自然就會時常「違犯戒律」,而對於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論、或是因果報應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處世的原理原則——戒律,他們的態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時候,認為佛所講的道理,大概不錯。



有時候,「心意猶豫」,不願接受、不敢接受,這顯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後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無知,便一昧盲從地奉行,就是所謂盲修瞎鍊,結果總是屬於徒勞無功。
 
「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說,對於聖學經典暨佛像,毫無尊重恭敬心;這是輕慢師承,不重視道學的表現。燒香、燃燈、禮拜、早晚課誦,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學固然不廢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燈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誠信、智慧、光明;禮拜是教我們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縱然是天天燒香、燃燈、禮拜,也等於是不燒香、不燃燈、不禮拜。由於事理不明,所以「恆懷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習氣,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瞋恚、罵詈、惡口,古云:利刀割體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嫉妒賢人善事等等,這是修行人所不應該有的,還時有造作,怎麼能得好果報呢!?
 
(三)不齋殺生褻瀆經典
 
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淨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
 
這一節經文,是說不得善報的第三種原因。
 
為佛弟子,最要緊的是修平等心、清淨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學,一個月至少也應該修學六天。



六齋日,以往是指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這幾天應當修齋,培養清淨光明的心地,做修心養性的工夫。如今,我們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由君主時代進入到民主時代,意識型態、生活方式都時時在改變之中,然於身心之修養,每週也應當作一二日齋心的工夫,實在有益於心理健康,延年益壽、福慧增長。
 
「殺生趣手」,是指由於貪欲、瞋恚、愚痴等煩惱而起心動念,親手殺害眾生。這是佛教絕對禁止的,有很重的罪報,嚴重的破壞了慈悲一切和清淨心。
 
凡是讀書人,無不愛惜書本,甚至視書籍重於一切。佛弟子敬愛法寶——「佛經」,有重於生命者,因為「佛經」是學佛的依靠,印證知見、修正行為的準則。「不敬佛經」就不是學佛,正如不愛書本,就不是讀書人一樣。將佛經隨便放置在破爛的竹箱裏,或者與髒亂不乾淨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一句中的「座席」是比喻,比喻說:有客來訪,主人必為安設座席,以表敬意。我們對「佛經」也要有專用的「經櫥」、「書架」,這就是經書的「座席」,恭敬法寶之意。無有書架、經櫥,將經書視同一般書本一樣,隨便放置,是一種不重視道學修證的表現,學佛的人,連經書都不尊重,那還有什麼成就可言呢!
 
(四)邪信妖巫惡鬼衰耗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這一節經文,是佛說學佛不得善報的第四種因緣。
 
論語中說:「子之所慎,齋、戰、疾。



」疾病乃人生之所不免,佛法以破迷信、開智慧為宗旨。若是生病了,就應當一心調養,與醫護人員合作,以求早日康復。若能以淨信心,念佛菩薩名,有不思議的力量加持,這是屬於心理健康,有其甚深學理依據,不是迷信。如果不信佛陀教誡,而去信鬼神,「便呼巫師」,巫師是專門與鬼神往來打交道的一種人,男曰覡,女曰巫。來為病人治病、占卦問卜、或是作法解奏消災,「解」指解冤,「奏」是以文疏報告鬼神。「祠祀邪神」是世俗所謂許願、還願而祭祀那些不應該祭祀的鬼神。孔子也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可見聖哲所見,大致相同。佛弟子對待鬼神的態度,應是敬而遠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曰:「唯願尊神,發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早成佛道,普度眾生。」如是為鬼神說法,是學佛者應當學的。如果迷信邪鬼邪神,時常接近,自然就離遠諸天善砷,不會得到福佑善護。於是取而代之者,則是「妖魅日進,惡鬼屯門」。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指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國人基本的人格,棄絕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見,自然與邪惡交感,「令之衰耗,所向不諧」,也是必然的結果。




 
這些人,何以不信佛言,不依教誡而行呢?佛又說:「或從宿行惡道中來。」「宿行」是指過去生中,意思是講:這樣的人,或者是才由惡道轉生人世,因此,還帶有前世惡道的邪見惡習,正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惡習氣力求戒除,善習氣應當培養,關係迷悟、苦樂的果報,不可不留意。「現世罪人」,是佛說此人,縱然是受過三皈五戒、或者出家,由於尚存邪見惡習,多諸惡行,「現世罪人也」。他們有學佛之名,而名實不符;「非佛弟子」,佛陀不會承認他是佛弟子。
 
以上所說的四點,可見都不是真學佛,因此,現前果報衰耗不諧偶。來世果報則更為可怖!
 
(五)死後惡報輪轉三塗
 
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
 
這一節經文,是佛陀為我們說不如法的修學,迷信、盲目的修學,所得的報應。
 
三世因果的事實和理論,佛經中講得極為透澈,值得吾人深入研討,以窮宇宙人生的真相。
 
今世所作的業因,來生後世,因緣際會,必定現行受報,正是絲毫不爽。如前所說,邪知邪見,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僅是現在果報不好,報終死後,還不免要受地獄——泥犁——的苦報。這都是由於其生前所作的行業,罪在由迷入迷,導他入迷信之故,所以佛說:「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這幾句話,全是講現前及未來世的苦報,真是痛不可言,追究其根源,實在是「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觀其義理,省察身心,誠然,惡不可積,行不可以不善也。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