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心靈文章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張貼者:憨憨的小螞蟻
閱讀人數:13982人 張貼日期:2024-04-02 08:0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是何義呢? 

為何心能轉物呢?到底是指內心清淨以後,就能改變外物和環境,還是指某一種神通超能力呢?

大家千萬不要理解錯了,覺得心能轉物就是你的心能夠轉變外境,像孫悟空一樣有72變,有大神通,不是醬子喔!
會被送去精神病院喔!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
 
心能轉物,是指我們的心如如不動,『看破了諸法(簡言之:我們所處的世界所有的一切現象—都稱為法)的事實真相』,心能放下不執著,不會隨著外面的塵境與內在的思緒動搖),不被外面的世界萬物所牽引。
 
《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1.在內2.在外3. 潛根4. 在闇內5. 隨所合處6. 在中間7. 無著),釋迦牟尼佛考考阿難尊者,問他:心在哪裡?阿難舉了七個地方,都被佛駁斥,阿難這才驚慌失措,七處都不對,那不就沒有心嗎?如果佛來問我們心在哪裡,我們決定想不到七個地方(可能1-2或2-3個),阿難真的很聰明。
 
我們內在的清淨心,通常大都會用一面境子來做比喻,也就是說:拿什麼東西去照鏡子,鏡子裡面無條件的就顯現出那個東西,鏡子也不會自己去批評、執著,鏡子只是如實的、無條件的顯現出所照之物,不會去轉變物質的。這就叫心能轉物,見物即見心,見心即見佛,這樣能理解嗎!
 
當我們在看一個杯子的時候,通常只看到杯子的形狀(外在),往往忽視了杯子裡面有甚麼東西,對不對,是裝滿茶水還是空空如也。所以,我們會漸漸的執著於杯子的外型(如同執著於我們這具肉身皮曩),執著於胖瘦、年輕貌美,不滿意還要去整形等等,而當杯子碰撞後產生裂紋(肉體生病了),我們的心情就隨之變差變壞。常言說;富貴學道難,因為您出生在富貴家庭,很難會發出離心來學佛修道。通常是怎樣,通常是生病了,醫生治不好(尤其是罹癌),四處求醫,四處跑宮廟求神尊等等,最後,還好,有些人有緣人能遇到善知識牽引,走入修行。
 
但是,有些人好了傷疤忘了痛,有些人精進勇猛。我們的心,一直隨著外在物質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這就叫心隨物轉(被轉了)
 
六祖壇經裡面有一段很精彩的故事,機緣品第七 心悟轉法華(我們現在要來穿越時空,看看法達禪師是怎麼開悟的)
 
有一位叫法達的禪師,他七歲時就出家了喔,而且啊<法華經>已誦三千部了,有一天啊來禮拜六祖,當法達禮拜跪地磕頭的時候,頭沒有磕到地上,六祖心裏明白,這法達心中必定有煩惱、有執著,才會如此這般自傲,六祖要如何度化他呢,六祖講了什麼話讓他頓悟的?
六祖說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古時候向高僧頂禮,是以五體投地的方式來表示內心的恭敬,法達沒有把頭磕到地上,他一方面禮拜,一方面看看六祖大師的反應,所以頭沒有著地。六祖便知道法達心中必定有煩惱、有執著。



然後就以禮拜卻不恭敬的態度訶斥他(訶斥就是告誡):「你既然來參禮、求法,就必須要虛心、要有恭敬心才是。我看你頂禮的時候,頭不著地;不但沒有恭敬心,而且還懷著慢心,不如不禮啊。你心當中一定有所執著。
 
就問他..平時,你都是修什麼法門?如何去修行呢?法達就回答六祖說:「我念《法華經》,到現在已經念滿三千部。」法達認為念三千部《法華經》是件大功德,因此被執著功德的心念所障蔽。執著自己有很大的功德,或是自認自己功夫很好,心中就會產生貢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我慢沒有折伏,就有我相、人相,沒有恭敬心,就會產生罪過。
 
六祖大師接著就又對法達禪師說:如果你誦了一萬部經,能明瞭經文的義理,又能不起驕慢心,便是和我平行一樣的。但,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誦經、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契悟實相,契悟這念心,進而依教觀心;所謂口而誦、心而惟、身而行,身口意三業相應,才是真正的禮誦法華。
 
如今,你執著誦了三千部經的功德,已經違背了誦經、修行的目的。既執著誦經功德,又貢高我慢,不知悔過。禮佛、禮祖師,是為了折伏自己的慢心,沒有恭敬心怎麼可能折伏我慢?我慢好比幢一樣高高在上,所以要用恭敬心禮拜來折服我慢之幢。真誠的禮拜是要五體投地,我們的頭觸地,兩手、兩膝著地,稱之為五體投地,這是最敬禮,表示用最恭敬、最虔誠的禮敬來降伏自己的慢心。




 
禮拜,沒有能禮之心、所禮之境,能所俱空,心不可得,功德也不可得,契入空性,這才是真功德。誦經,要明白這部經的道理,還要回歸自性,所以古人說:「誦經有一卷無字經,念佛有一個自性佛。」我們心中這卷經是沒有文字的,雖然沒有文字,裡面卻什麼都有(真空妙有)。念佛有一個自性佛,我們口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聖號的目的,是用這句佛號來啟發每個人的自性佛。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認為自己誦了三千部經的功德無量,這就是我執。有我執就有能所,從我執、我所產生種種罪過,「我」的錢財、「我」的名譽、「我」有多少功德、「我」有多少財富……,天天在我執中計量分別,乃至於造作罪業;所以說「有我罪即生」。
 
「忘功福無比」,不要執著功德,執著功德,功德就成了福報,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不執著功德,能所俱空,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然後六祖問,「你叫什麼名字?」禪師回答:「法達。」於是,六祖大師便藉著「法達」這個名字為因緣,說法破除他的執著。六祖大師說:你的名字叫法達,但是卻未曾通達佛法的義理,對無為法、不生不滅法、無上菩提的心法未曾領悟,完全是在有相的功德中執著。
 
然後六祖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你的名字叫法達,天天勤誦《法華經》。但是你只是誦經,並沒有通達無生法,沒有契悟不生不滅心,只是循聲流轉,這個心跟著聲音流轉,成了生滅心、成為眾生境界,沒有了達《法華經》的經義;始終執著數目,記取名相,執著自己誦了三千、四千、五千部經,卻沒有把誦念回歸心地,就是空誦。
 
「明心號菩薩」,誦經是一種方便,能誦之心,清清楚楚,沒有昏沉、妄想,像鏡子一樣,不沾一點灰塵;像平靜的湖水一樣,不起波浪,這就是明心。心當中不起邪見、不起雜念,處處作主,這念心就是菩薩,而不是誦了許多部《法華經》就是菩薩。「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垢盡,菩提月現前」,菩薩既沒有形相,也沒有聲音,就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執著聲音,就落到聲塵、落到塵勞境界去了。「明心號菩薩」,明白能誦的這念心要時時作主,清楚明白,通達此理,明心見性就是菩薩。所以覺悟就是菩薩,心迷惑了就是眾生;我們這念覺性、這念菩提心,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就是菩薩。
 
「汝今有緣故」,你今天既然來到這裡,就是與我有緣,現在藉這個機會再為你進一步的說法開示,要專心注意諦聽喔會開悟喔。「吾今為汝說」,我現在開宗明義,為你顯揚佛法真義。「但信佛無言」,禪宗祖師說「言語道斷」,「佛」不是用言說可以表現出來,因為言語是生滅法,所以,佛在那裡?佛就是無言無說、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能說得出來的、就是生滅,一定要相信這個道理。
 
真正深信這個道理,「蓮花從口發」,你的身心都像白蓮花一樣清淨,講出來的話都像蓮花這麼清香,大眾都會信受聽從。
 
法達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覺得自己的行為實在很慚愧、很懺悔,因為執著誦經功德,雖誦了三千部《法華經》,卻讓執著障蔽了心眼,實實在在是錯了。




 
注意聽喔,這時法達快要開悟了喔,他很聰明,接著就問六祖,弟子誦《法華經》,從來只是知道誦念,不知道經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經上所講的道理還有疑問,請六祖大師慈悲開示《法華經》中的義理。
 
然後六祖見機不可失….繼續為法達說法,法達就頓悟了喔
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轉物不是可以用個心去轉變萬物,而是證悟到一切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皆是心生幻想而已。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外在的一切雖然存在,但都是會變化的、是假有的,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才是實有的。 由於 「心識」的作用,產生一切萬事萬物,「心識」是大宇宙的本體,離開「心識」就沒有外在事物的存在;此即「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亦如地藏經前行有覺林菩薩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外無物,而不是心外有物。佛在心中莫遠求,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所以若用忘想心去神通似的轉變萬物,就如同是用一個幻象去轉變另一個幻象一樣。同樣一杯茶,有人能喝出各種滋味,有人只是解渴,兩者心境不同,所以喝出來的滋味亦不相同,而不是茶有兩種。
 
心能轉物,非轉於物,但能轉心,即同如來。若真能轉境,佛陀為何不轉一切眾生成聖人,不被物轉才是覺醒覺悟,才是宇宙大道。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 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恭喜大家 法喜充滿 皆大歡喜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