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在眾中成就修行

張貼者:茱茱
閱讀人數:16970人 張貼日期:2019-11-17 11:13:01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在眾中成就修行



人與人相處,難免有誤會、難免受委屈。佛陀以「六和敬」為僧團共住的生活原則,然而,即便是佛陀住世時的賢聖僧團,也難以避免發生紛爭。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在耆闍崛山修行的沓婆摩羅子,他證得阿羅漢時,心想:「這個由五蘊所組成的身心並不能長存、並不可靠、不值得戀戀不捨,那麼,何不好好運用這個身心,供養他人?」他想到僧團共住時,在生活細項上,只能靠個人自律。然而,僧團中有聖人有凡夫,有如大迦葉自律者、也有如六群比丘專門示現惡行者,例如居士供養生活資具,六群比丘會先挑走品質好的;結夏安居或出外遊化時,他們也會先挑好的住房,不顧及其他比丘,種種行逕引來的議論,早在僧團中流傳。

於是,沓婆摩羅子前去向佛陀請命,表示自願在耆闍崛山服務僧團大眾,負責管理、分配住宿及臥具等雜項,以及比丘們受請的次序。佛陀嘉許他主動付出的熱誠,僧團大眾也同意讓他負責這個執事。

於是,沓婆摩羅子每天盡責盡分,將比丘們的住處、僧團的臥具、居士的請食及供養,管理得井井有條。例如有一次,一位長老比丘自遠方來,抵達耆闍崛山時,已是深夜,沓婆摩羅子還是細心地為他準備臥具如繩床、木床、被蓐、臥枕、敷具等,並以神通讓小指放光,為長老帶路,清楚告知住房、淨地的位置。在他的照顧之下,比丘們也更能心無罣礙地修行。

然而,即便這樣的盡心付出,依然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



有位戒臘較淺的慈地比丘,就覺得自己被分配到最壞的房間、最劣等的臥具,甚至第二天被分配出外受供的地點,居士供養他的飲食也是最差的,一次一次不好的經驗,讓他愈來愈確定,沓婆摩羅子一定是看不起他、存心跟他過不去,才會這麼欺負人!他氣不過,於是串通同樣出家修行的妹妹,誣賴沓婆摩羅子與她犯了不淨行,讓比丘們對沓婆摩羅子另眼相看,最後,還告到佛陀那。

佛陀知道沓婆摩羅子已是離欲的阿羅漢果,為了讓他繼續在大眾中好好修行,於是請僧團給他一個在大眾中表明自己清白的機會,最後,慈地比丘也承認是自己故意陷害沓婆摩羅子,才讓沓婆摩羅子不致含冤莫白。

《六祖壇經》中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就有境界,正是如此,讓自己的貪瞋癡慢疑等心念情緒一再一再現形,無處藏匿,因而更容易看見自己的修行不足及下手處。

同時,近距離的相處,他人的貪瞋癡慢疑,在我們眼中也同樣無所遁形。比起自己的缺點,通常一般人更難放過別人的缺點,如同眼中有釘、有刺般難受。這時,更是考驗我們的修行和慈悲,除了看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外,能否見不賢而內自省?能否看到一個個的習氣下,都是苦、都是煩惱?因而選擇包容體諒?

這就是在大眾中的好處,大大延展了我們的安忍、我們的柔和與慈悲,進而能與空性相應。修行,也就因此一點一點成就。

話說回來,人與人之間,雖然難免被誤會、受委屈,然而更難免,我們卻更難看見的,是我們或許也常誤解別人、讓他人受委屈,即便是無心的。既是凡夫,就沒有人的智慧和慈悲是圓滿,而能面面俱到的,既然如此,何不相互體諒,在成佛道上,放過他人,也放過自己的心?
-------------------
【法鼓文化值日生】:果然是大師。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