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心說》。
原文與解讀
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
解讀:萬法、九竅、生死、善惡都由心所主宰,人的這個心,實際和天的心相通相連,即宇宙的本體。(五戈注:法是指一切外在事物,九竅是道家對人身體的輸入輸出系統的叫法,包括眼、耳、鼻、口加起來一共七個孔,再加上身體下部的兩個掌管生殖與排泄的孔,合起來為九竅)
或曰真君以其師長於一體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壞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動也。
解讀:心,又被稱為“真君”,這是因為心是一切的主掌者和教導者,所以為師長;又被稱為“真常”,因為它從古到今從未毀滅從未消亡;又被稱為“真如”,因為它寂靜默然如如不動。
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其細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
解讀:用它的時候可以遍滿虛空,不用它的時候不知道它去了哪。(五戈注:即儒家說的“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意思是能收能放,放出來是無限大,收起來是無限小)它大到沒有邊際,宇宙也裝在它裡面;它又小到沒有內部,就連頭髮絲它都能鑽進去,不過這都是用形象的說法勉強來形容,實際不可以象來認知的。
此所謂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來之自己也。然則果何物哉?杳兮冥兮,恍兮惚兮,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強名曰道,強名曰神,強名曰性,強名曰心,如此而已。
解讀:這個心,就是我的本心,是超越了無數世代輪回的那個自己。那麼這到底是個啥?像《道德經》裡的詞兒“杳兮冥兮,恍兮惚兮”所形容的一樣,沒法用思維去理解,不能用感官去感知,勉強叫作“道”,勉強叫作“神”,勉強叫作“性”,勉強叫做“心”,如此而已。
由是觀之,豈不大哉!豈不貴哉!然輪回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蓋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不趨乎善則趨乎惡。故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六道輪回無有出期,可不痛哉!可不悲哉!
解讀:這樣看來,心難道不大嗎?難道不尊貴嗎?然而輪回生死卻不能自己主宰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一念萌動於內心,六識流轉於外境,不是做善就是作惡。所以神話傳說裡有地獄因果的報應,六道輪回沒有截至期一直迴圈。這難道不令人悲痛麼?(五戈注:六識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念頭動時,六識即動,與物相接,也就是常說的“心隨境轉”,《陰符經》把這個叫做“心生於物死於物”,是一樣的意思,就是人的心本來寂然不動,因為動了有求的念頭,跟著外境跑了,可以理解為道心死,人心生。道心本靜,人心妄動。)
若夫達人,則不然也。故齋戒以誠明其德,一真澄湛,萬禍消除。《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解讀:而修煉之聖人就不會這樣,用心齋心戒的方式讓自己的心誠而不妄,點亮真心的明德。一顆真心澄清污染,所以萬禍消除。就是《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五戈注:齋戒並不是說一般意義上的吃齋守戒,而是莊子所說的“心齋”,六祖所說的“心戒”。“複”即《易經》之複卦,所謂“一陽來複”,即“先天之氣”發動)
所謂常者,越古今而不壞者是也。所謂妄者,一念才起者是也。《莊子》曰:既以為物矣,欲複歸根,不亦難乎。
解讀:所謂的“常”,意思是超越古今而不壞不滅的那個道心;所謂的“妄”,意思是剛剛冒生起而且即將死去的當下的一念。《莊子》說:既以為物矣,欲複歸根,不亦難乎。
在易也其為大人乎。自茲以往,謹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
解讀:在《易經》就是裡面說的“大人”。從此之後,謹慎講話,節制飲食,除去內心的污垢,平息念頭,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五戈注:身、語、意是人的三個系統,所謂“三密相應”。所以要飲食以正身,謹言以正語,慎獨以正心。收視返聽是指心不滯留流連於外物外境,反觀內照,反觀內聽。和光同塵是指隨順他人,與人打成一片,而不妄起分別之心。)
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惟恐覺遲。譬如有發,朝朝思理。有身有心,胡不如是,行住坐外,勿使須臾離也。無何有之鄉,華胥氏之國,吾其遊焉。
解讀:升起念頭是病,不去繼續這個念頭則是良藥;不怕念頭起,就怕覺知遲。就像我們每天知道梳理頭髮,而我們有身有心,每天有去梳理它們嗎?行住坐臥的時候,要時時刻刻保持對心的覺知,不要有片刻的疏離。無何有之鄉、華胥氏之國這樣的神境,是我徜徉的地方。(五戈注:瞥是眼睛在一瞬間的動作,但雖然看起來動的是眼睛,實際是心動,是念頭起。這裡的“瞥”實際說的不僅是眼睛,而是借用眼睛為例子,說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是九竅。對治的方法就是正心正語正身。正心包含了覺知念頭,正語正身包含了語言和飲食日用,其實是從本末一起出發,標和本一起正。)
張繼先真人簡介:
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僅三十六歲,葬安徽天慶觀。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張繼先終生未娶,無子,有《虛靖語錄》七卷。
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轉載自儒釋道小火鍋(五戈)及部分配圖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