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自性!

張貼者:🛂靚縈
閱讀人數:16101人 張貼日期:2021-11-27 09:59: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佛經中的「體性」、「自性」、「本性」、「空性」是什麼意思? - MP頭條


生命深處最重要的那位隱士——自性!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這是南朝隱士陶弘景對齊高帝蕭道成勸諫他棄隱出仕的書信的答詩。
其詩簡潔淡泊,渾然天成,有行雲流水之妙。
隱士及隱逸傳統,是中國古老而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

作為中國儒道文化源頭的經典《易經》,其六十四卦中,專門有一卦曰「遯」(通「遁」)卦。
遁者,退避、隱遁也。其卦象為天下有山,意為當時局不利、小人得志時,君子可以到山中隱居,修身養性,以期將來更好地用世、服務社會。

因為君子採取了退避的策略,不與小人結仇,無需造惡業而保持了人格尊嚴,同時又以其高潔的操守、高深的道德修證,而對天下產生著深遠的精神影響,故彖辭曰:「遁之時義大矣哉!」 歷代記錄隱士事跡的書也有一些,比如《高士傳》、《隱逸傳》等。
2002年,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一書,將隱士與隱逸傳統重新帶入了當代中國人的視野

由於現代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吞噬,以及商業社會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取向,給當代中國人造成了沈重的精神負擔和心靈傷害,而作為渺小的個體,只能被滾滾的時代大潮裹挾而去而無力反抗、無處逃避,於是《空谷幽蘭》出人意料地成為一本非小說類的暢銷書,書中所描寫的終南山和山中的修道人,也成為讀者心目中的一方淨土,以及某種意義上的精神家園。


《空谷幽蘭》之後,有西安人名張劍峰者,棄職入終南山尋訪隱士,時間長達三年,寫成了《尋訪終南》一書。此後並創辦了《問道》雜誌,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迄今已有數年,影響日益擴大。

《嶺上多白雲》,則是被稱為「終南名士」的當代隱士南山如濟先生的散文集。
據說如濟先生在世間有很好的工作,但因有「林泉膏肓之疾」,遂棄官隱居,被張劍峰先生稱為當代陶淵明。





在本書中,如濟先生與我們分享了他在終南山的兩座茅棚「如濟居」和「千竹庵」的日常生活場景,其中自然不乏風雅之事:對清風明月飲茶,以杏花蓓蕾入茶,以荷花瓣盛茶,聽瀟瀟春雨,彈琴吹簫,潑墨揮毫,烹雪敲冰,臨風賞月,歌詠長嘯……得盡人間清趣。

不過在文士清雅之外,如濟先生的筆下還有樸實的一面,他沒有回避山居生活的清苦和簡陋—「幾間歪歪斜斜的茅草房,幾個節衣縮食的住山人,一屋子嗆人的煙火氣……」挑水劈柴,燒火煨炕,種菜做飯,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得自己動手料理。

如果沒有鄉村生活的功底,光這一點,就足以讓很多想隱居的人的美好夢想化為泡影……更不要說,有時還有點兒小小的煩惱:山居只能用與山民一樣簡陋的東西,否則你不在家的時候,茅棚就有可能被梁上君子光顧,稍好一點兒的東西,會被一掃而空。
在這一點上,如濟先生很曠達,他把自己丟的東西當成佈施給對方了,反正對方偷走了也是要用的。他學會把山民遺棄的盆盆罐罐略加修整,而成為山居茶器,並從中得到了茶道的節儉和樸拙之趣

如果上面所說的兩點你都能承受,那麼還有山居生活的孤獨和寂寞需要面對。
在文人雅行之外,如濟先生還讀經、坐禪、經行、念佛,歸心淨土,一意求生極樂世界。
這是山居的正道,也是山居的根基。
弘一大師說,人的追求始而文學,繼而藝術,再而哲學,終而宗教
如果不以修道為目標和生活內容,並且從中汲取營養,從而得到真實的喜悅和樂趣的話,那麼山居生活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終將難以為繼—因為他們無以安心,勢將落入枯寂和無記空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能像如濟先生那樣有條件隱居於終南山的,畢竟是少數人,對我等大部分凡夫俗子來說,只能是望而嘆羨了。不過,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堅持和覺照力,也可以在滾滾紅塵當中隱居,那就是,筆者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理念—
「家是寺廟,心是道場,生活是大禪師」,如果能在此中時時砥礪,終有一天能見到我們生命深處最重要的那位隱士—自性。
如能見到自性,則隨所居處,皆是終南了。


有自性、無自性是什麼意思?《 三分鐘心經講堂》04 - YouTube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