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孫天醫真人-孫思邈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17101人 張貼日期:2024-02-12 01:3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孫天醫真人-孫思邈


孫天醫真人,本名:孫思邈,字房仙,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誕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正月初四日。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據新唐書載,他7歲就學,日誦千餘言,精通百家學說,善於談老子、莊周之道,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兼好釋典。 孫思邈從小多病,「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的百姓都很貧苦,很多人因為沒錢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歲時立志學醫,終身勤奮不輟。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十八歲之後就「志於學醫」,最後終有所成。
 
相傳,孫思邈曾經作過唐太宗的御醫,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與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稱病退隱山中,唐高宗以良馬賜之。
 

思想成就
 
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收集藥方五千三百首。《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
 
孫思邈重視醫德修養,詳論醫德規範。他特別強調醫家的職業道德。特別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兩篇,系統的論述了醫德規範。



其內容大致可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技術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把醫德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強調為人治病,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還強調以德養性、以德養身。較之漢晉醫家,孫思邈對醫德的論述,可以說是最全面的了。而這些基本醫療道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他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他將《傷寒論》的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之中。在他一生行醫的過程中,他十分重視婦人與兒童疾病的診治,他認為這是關係人類繁衍的大事,故曰:「先婦人小兒……則是崇本之意也。」在針灸學方面,他不僅強調針藥並用,還創設了新的穴位,創製彩色經絡圖,還常配合按摩、灸治。同時,他還是食療治法的積極倡導者。他反對魏晉時期盛行的服石求長生的風氣,倡導積極養生,強身長壽。
 
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孫思邈還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
 
重德比吃仙丹有效
 
「重德比吃仙丹有效」的說法出自於《千金要方》,孫思邈說:「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足,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千金要方‧養性序》)德行好,雖然沒有服用補養藥物,也可以長壽;德行不好,縱然服用仙丹妙藥,也不能延長壽命。
 
孫思邈感嘆世風日下,世俗之人追求名利,巧取豪奪,貪得無厭,最後放縱而亡。孫思邈主張養性必須看淡名利,視名利如浮雲,若存若亡;他特別推崇《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孫思邈說:只有修養「道德」,不祈求善報,而自有福報;不祈求長壽,而自延壽命,這才是養生的大要旨啊!

「元神」是人最強的法寶
 
為甚麼重德比吃仙丹有效呢?人與生俱來有生命「三寶」:精、氣、神,生命「三寶」是人的三個法寶,可形成多層「保護屏障」,抵抗外邪,養護生命。其中,「元神」(神)是人真正的主宰,來源於「神」的世界(天國),所以人的「元神」與「神」的特性一樣,是神聖、純真、善良的;而且「元神」的層次最高,組成的粒子最小,能量最強,保護生命的能力最大。
 
 
重德發揮「元神」的能力
 
那麼要如何才能發揮「元神」的能力呢?「元神」雖然來自神的世界,具有神的能力,但是因為人還有業力與自私、不善的思想;就是因為人有這些自私、不善的思想隱蔽阻礙善良的「元神」,使「元神」無法發揮強大護衛生命的能力。如果人能重德,去除不好的思想,例如:自私心、妒嫉心、爭鬥心等等,就能顯現出「元神」強大的威力,護衛生命;所以重德可以發揮「元神」的能力,比吃仙丹還有效。
 
修煉更要「重德」
 
養生的進一步就是修煉,修煉更要「重德」,而且標準更高。孫思邈最後修成真人(神仙),史稱為「孫真人」。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682),孫思邈早起沐浴,整齊衣冠,端正而坐;告訴子孫說:「將升無何之鄉,臣于金闕。」我將升天,在天庭為官,一會兒就斷氣了;但是去世一個多月,容貌都沒有改變,把屍體放入棺木中,輕得就像衣服一樣,因為「已屍解矣」(宋代《雲笈七籤》)。道家成仙有兩種主要方式,黃帝是乘龍白日飛升,孫思邈是「屍解」,一種「假死」的方式,其實他已經得道成仙了。
 
養生妙法
 
藥王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法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



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複3次。有助於眼睛保健,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鬚髮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1.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儘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可以強健腸胃。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複做10下;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複。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複。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谷道(即提肛)
 
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應由雙腿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信仰
 
臨終時,孫思邈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並遺有大量的醫書,人尊其為「孫藥王」。在陝西耀縣藥王山,有祭祀孫思邈的藥王廟,並在每年 農曆二月二日 有"二月二藥王廟會"。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今台灣仍有祭祀孫思邈之廟宇,並稱之「孫天醫」,每年 農曆正月初四 為其祭典,稱之為「孫天醫真人聖誕」。
 
保生三真人信仰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認為孫思邈與吳夲、許遜在成神之後成了結拜兄弟。在廈門一帶認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三「黑面」許真人,但在臺灣其排行則因地而異,閭山派的廟宇則是依照「玅濟」許真人、「善濟」孫真人、「慈濟」吳真人的順序排列,如高雄鼓山亭。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