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服務項目
我要推薦會員加入
線上表單
聖事預約單
真圓會員申請單
午時水預約登記表
命理專人解盤登記表
愛心活動參加登記
敏感體質檢測表
壓力檢測表
相關連結
服務總覽
心靈諮詢(問事)
心靈諮商
靈魂療癒(可搭配SJGP)
內在小孩和解
紫微斗數服務
生命靈數服務
聖事服務(濟世)
收驚
制煞
安神(祖先)位
調整房屋磁場(地理風水)
處理祖先問題
冤親債主和解
領旨(領取生命藍圖)
靈修相關
連結高我服務
協助生命藍圖
協助清理
心靈功法課程
聯絡我們
心靈商品
文章
影音
影片
照片
命理
紫微斗數
免費看流日
八字
專業占卜(卜卦)
心理測驗
註冊
登入
[
返回文章列表
] [
返回最愛列表
]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開漳聖王(陳元光)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16177人 張貼日期:2024-03-25 01:30:00
0
開漳聖王
陳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生於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儀鳳二年(677年)繼襲父職,任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鈐衛中郎將(官秩正四品下),並任嶺南行軍總管。 進階正議大夫, 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於潁川望族、開唐功臣門弟、將軍世家。幼年時博覽經書,貫通子史。長博通經史,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 他是閩台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台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 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里”,亦稱“九龍里”。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陳元光後歷官嶺南行軍總管,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兼領漳州刺史。因討潮寇死事,贈臨漳侯,謚忠毅。《潮州詩萃》收錄其排律詩三首,後人編有《龍湖集》48首,《全唐詩》及外編錄其7首。
基本資料
姓名:開漳聖王
所屬教派:佛教
別名:聖王公、陳聖王、威惠聖王
年代:唐末
官位:保護神
出生地:河南固始縣
出生日期:公元657年農曆二月十六日
逝世日期:公元711年
謚 號:忠毅文惠
人物生平
平定嘯亂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間蠻獠反,唐高宗下詔命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
“民苦蠻獠之亂,僉乞鎮帥以靖邊方。”歸德將軍陳政正是在此時臨危受命,以嶺南行軍總管的身份,率領3600名府兵、123員戰將,從河南固始縣出發,南下入閩平亂。其子陳元光時年13歲,也加入南下的唐軍。陳政率領唐軍順著淮河進入大運河,沿運河南下進入浙江,再由仙霞嶺入閩,連克數座蠻獠盤踞的峒寨後,直抵位於今華安縣的九龍山地界。在此地,由於眾寡懸殊,唐軍一時無法突圍,加上來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難以忍受“蠻獠之區,瘴癘之地”的溫濕氣候,許多將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軍無奈退守九龍山,上奏朝廷請求增派援兵。
總章三年(公元670年),陳政的兩位胞兄率領府兵及軍眷5000多人“盡室南來”,包括75歲高齡的母親魏太夫人。行軍途中,兩位兄長相繼病逝,魏太夫人毅然代替兒子,將援兵帶到九龍山,與陳政會合。唐軍軍威大振,一舉突出重圍。九龍山大捷後,唐軍一路征戰,連克36個蠻獠山寨。今天的漳浦縣盤陀鎮,還留存有一座娘仔廟。廟的主人娘慧仙,是曾與一眾山寇嘯聚山林的娘子寨寨主。陳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瑤潛入寨中,智取娘慧仙,將其招安。拔除最後一座山寨後,唐軍越過蒲葵關,落腳於雲霄縣火田鎮火田村,在此安營紮寨,取得平亂的決定性勝利。
儀鳳二年(公元677年),陳政積勞成疾,卒於雲霄,埋骨將軍山。21歲的陳元光子承父業,執掌帥印,繼續帶領陳家軍開發南蠻之地。“陳元光認為,生產落後、民性兇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這一帶經常發生暴亂的根源。”長期從事開漳聖王文化研究的民俗專家方群達說,為保此地長治久安,陳元光在入閩的第14年,上書朝廷,奏請設定州郡。
兩年後,武則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間設定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於雲霄。陳元光被任命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開漳治州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皇帝在泉州、朝州之間設郡縣,以利加強對漳州地區的封建統治。 在火田村火田溪中游,至今殘存著一段長約30米的水壩,當地百姓稱其為“軍坡”,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是陳將軍率開漳將士屯墾時興建的水利工程,壩長120米,引水渠全長4000米。”湯毓賢說,“軍坡”的灌溉面積達千畝以上,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歷經滄海桑田,至今仍惠澤一方。
“軍坡”是陳元光重視生產的歷史見證。閩南戰事方息,陳元光心心念念的便是如何建設新漳州。那時的漳州,生產落後,野獸出沒,尚未開化,歷多年戰亂後更是百業凋零,民不聊生。
建立一個新州郡不易,建設一個新州郡更難。陳元光治漳的第一步是發展生產。火田村是陳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個村落,村名歷經千年,未曾更改。當年,陳元光帶領將士,與流民一起在這裡開墾土地,依戶分田,種植莊稼。士兵們“平居則狩獵,有役則戰守”。寓兵於農的政策,大大推動了這塊“處女地”的開發。陳元光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閩南,讓當地百姓掌握了鐵器牛耕,走出刀耕火種的落後狀態。
開漳將士中多能工巧匠,善紡織、燒陶、冶鐵,填補了閩地手工業的空白。陳元光實行“通商惠農”政策,使漳州迅速成都為南方商業重鎮。
同時,當地的交通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九龍江、漳江等成為重要航道。漁業因此興盛,鯊魚皮是當時漳州的主要貢品。
在漳州市薌城區,一座盛唐遺蹟記錄著漳州教育的發端,它就是松洲書院。
“松洲書院是中國最早以書院命名的一所學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書院之一,由陳元光之子創建。”湯毓賢說,陳元光堅持“其本在創州縣,其要則在閃庠序”。為此,他首開先河,在漳州創辦鄉校,推行科舉制度。漳州從此重學風氣盛行,開啟了文風鼎盛的時代。改善漢蠻關係,是陳元光主政漳州的又一功績。面對蠻獠的反抗,陳元光採取恩威並施的策略,對於願意歸順的蠻族,進行安撫,編入戶籍,實行區劃自治,保其生活安定。他還鼓勵部下與蠻獠通婚,以促進民族融合。為此,他身體力行,迎娶當地種氏為妻,打破了過去蠻人不與外人通婚的傳統。
經過近40年的開發建設,漳州從不毛之地變身民風淳厚、百業興旺的樂土。“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聲”,漢蠻和諧共處,少有戰事;“花卉三冬綠,嘉禾二度新”,一派繁榮景象。
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潮州一帶殘寇復起,陳元光率輕騎禦敵,途中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最後身負重傷,戰死沙場。漳州全城哀痛,軍民們最初把他葬於雲霄大峙原,這座山也因百姓在山頭掛滿白色葛布,得名葛布山。
源祭聖王
陳元光死後,歷朝歷代感念其開漳之功,相繼對其進行褒封。自唐以來,歷代朝廷對陳元光的追封計達22次,僅兩宋就有15次之多。清乾隆年間,陳元光被追封為“開漳聖王”。
至此,一代功臣,登上了神壇,受後人朝拜。
陳元光及87姓府兵的後裔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日後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唐以後,開漳後裔不斷向台灣、香港和東南亞地區遷徙,落籍當地的同時,也帶去了開漳聖王信仰文化。從此,開漳聖王成為兩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陳元光的事跡,未見於新舊唐書。“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千百年來,兩岸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這位創業先人,為他而建的威惠廟香火長盛不衰。
主要成就
政治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皇帝在泉州、朝州之間設郡縣,以利加強對漳州地區的封建統治。同年,漳州郡成立,並設立了漳浦、懷恩二縣。陳元光任漳州刺史,為此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台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文化
在開創漳州治理漳州期間,陳元光屯兵閩南四境,且戰且耕,融合漢蠻民族,施行“唐化”教育,傳播中原文化,興學辦校,獎農助耕,惠工通商,使處於閩粵間的這一千古蠻荒之地走向長治久安和初步的繁榮發展,並與中原地區形成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統一,成為“扼閩粵之吭,開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閩名邦之一。
經濟
一:勸農務本,鼓勵耕織,興修水利,改善農耕。比如在漳江上游修建軍陂(即水壩)和水渠,使荒原旱野有了灌溉之利。
二:扶持工商,發展工貿。
三:寓兵於農,積極屯田。
四:大力推行均田制,招徠流亡,建宅墾荒,開村落,拓山林。將六朝以來古綏安、蘭水一帶的荒地、無主地,按各家丁口分到戶耕種。民戶自墾的土地,八成為口分田,二成為永業田。均田制的推行,對閩、粵、贛的貧苦戶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負耒耜者皆望安仁而來”。
五:輕徭薄賦,善政養民,對於歸附的山越“流移”,實行“不役不稅”,扶持生產。
六:廣泛推廣套用中原農業生產技術,仿製農具,改造耕作。平原地區推廣了雙季稻,荔枝、香蕉等經濟作物廣為種植。近海民戶則曬鹽、造船,內地居民則制陶、制茶,手工業漸成規模。商業中心蓬勃興起,商品集散地星羅棋布,農產品、畜產品、手工業品等貨物齊全,市場活躍。
民族
對“蠻族”恩威並施,主張“漢蠻通婚”,化解族群矛盾,改善民族關係。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里”,亦稱“九龍里”。
人物評價
總評
唐初由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部入閩,並對漳潮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它不僅直接影響這個地區,也間接地影響到後代對台灣省的開發。應該指出,由於陳元光本人的組織才能和實際上的領導地位,他在這一開發過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應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
歷朝封贈褒揚
唐先天元年(712年),敕贈“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謚忠毅文惠”;
唐開元四年(716年),在陳元光殉職後第五年,州縣治遷至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唐玄宗皇帝追贈陳元光為“潁川侯”,並下詔書在州治敕建奉祀陳元光廟宇,且賜樂器、祭器,建“盛德世祀”牌坊以表之。
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北遷龍溪(今漳州市區),奉敕改葬陳元光於州治之北的松州堡高坡上(今薌城區浦南鎮),遂又立廟於石鼓山下(世稱松州廟)。
五代(947年),敕贈“保定將軍兼金紫光祿大夫,太傅尚書令”。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敕贈“保定男”;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贈宗應伯;
煦寧八年(1075年)六月,敕贈“澤公”;
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賜廟額“威惠”;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敕贈“忠澤公”。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加贈“顯佑”;
紹興二年(1132年),敕贈“輔國將軍”。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加贈“英烈”;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贈“英烈忠澤顯佑康庇公”;
紹興十三年(1143年),敕贈“開漳州主聖王”,加謚“忠毅文惠王”;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敕贈“靈著王”;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加贈“順應”;
紹興三十年(1160年)加贈“昭烈”;
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敕贈“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
寶慶二年(1226年)敕贈“宗毅公”。
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贈“昭烈侯”;
萬曆七年(1579年),敕贈“威惠開漳陳聖王”。
清乾隆四年(1739年),御賜宮燈一對,御書“唐高封祀典開漳聖王”。
後世影響
其一,戍閩開漳,加速了東南邊陲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使蠻荒之地的少數民族歸順了朝廷,鞏固了大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唐初,泉、潮間被視為“蠻獠”的族,幾乎還處於氏族社會末期,多住在“背山面海”的“蛇豕之區”,以狩獵為生,山洞為家,到處“榛莽如是,幾疑非人所居”(陳元光《謝準請(建州縣)表》。他們常與安居從事農耕的漢人發生衝突,歷朝政府所派軍隊都未能進入其“領地”,只能以九龍江為界,“插柳為營”,中央政權鞭長莫及。而九龍江以西盡為“蠻獠”活動場所,他們據此長期與官府對峙,成為朝廷的心腹之患。陳元光祖孫及其將士戍閩開漳,開創了東南邊陲的歷史新紀元,使昔日蠻荒之地,漸成文明之邦,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風俗等開始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並逐步貼近中原水平。居民的血統、心理素質和民族意識自此與中原息息相通,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在閩粵之域得以發揚光大。此後千餘年來,閩南一帶未出現與中央政權相對抗的割據政權和勢力,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可以說,其歷史意義和影響都是劃時代的。
其二,陳元光祖孫數代作為儒家政教思想的實踐者和中原文化的傳播者,對漳、泉、潮、汕諸州日後成為飲譽海內外的文風昌盛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屬地成為民風淳厚、才俊輩出的禮義之邦,起了勿庸置疑的奠基作用。並以其蓬勃的歷史感召力和傳承力,對後世教育的發展、文化的積澱和良風美俗的形成,產生了綿綿無止的影響。 陳元光祖孫這一歷史功績的建樹,應當說是與其家族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分不開的。
這是因為固始地處中原,而中原則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經濟和文化教育相對發達,甚至可以說領華夏之先。生於斯、長於斯的陳元光,出身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自幼又聰穎好學,有條件博覽儒家經典,備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13歲即領鄉薦第一。襲任左郎將和晉任漳州首任刺史後,就顯示出他的文韜武略和治漳才能。他不僅是一位善於領兵征戰的將軍,還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封建社會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滿腹經倫的儒教學者、頗有成就的詩人。著有《龍湖集》、《玉鈐集》、《兵法射訣》等詩文集,《全唐詩》有其詩作七首。由此可見,集文官儒將於一身的陳元光,具備這樣高的素質和修養,主政期間重教興文,德禮育人,恩威並重,倡導文明,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也惟此,才收到了“偃武修文,四夷自服”的社會效果。
其三陳元光及其祖孫戍閩開漳功績,為閩粵台同胞和海外“唐人”世代景仰,廣為傳頌。一千多年來,閩粵人民一向尊崇陳元光為“開漳聖王”,紛紛立廟奉祀,至今香火如昔。唐、五代、宋朝廷先後追封陳元光將軍為“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丞”、“保定將軍”、“太尉尚書令”、“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等。漳州和潮、汕地區民間供奉“開漳聖王”的威惠廟、燕翼宮、州主廟等有百餘座。目前在台灣奉祀陳聖王的威惠廟、昭惠廟等有53座(一說55座),其中以宜蘭、桃園、台北數量、香火為最。在東南亞各地陳聖王廟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親屬成員
祖父:(生卒年未詳)陳犢,字克耕,祖籍山西河東,隋朝將領陳果仁之子,駐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說服陳果仁以五萬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封開國元勛濟美嘉慶侯,原配卒。
祖母:魏敬(599—691)字玉珏,號雲霄,世稱魏媽,河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書令魏潛之女。
父親:陳政(616-677年)字一民,號素軒,河東人,遷居光州固始縣(今河南固始縣)。生於隋大業十二年、青年時隨父陳犢(字克耕)從唐太宗打天下,攻克山西臨汾等郡縣,功拜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父陳犢,陳政為陳犢與魏敬之子,排行第三。
兒子:陳珦(?~742年),字朝佩。陳元光子,生於火田村(該村在漳州建州時為漳浦縣地)。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以明經登第。當時武后稱帝已10餘年,陳珦見朝中顯貴互相傾軋,遂上疏請求歸養。
孫子:陳酆(?~779年),字有芑,陳元光孫、陳珦之子。天寶(742年至755年)中期,授朝散大夫、中郎將、漳州刺史。殳伯梁他調,陳酆繼任漳州刺史。大曆十四年(779年)陳酆逝世,謚忠憲。
曾孫:陳謨(生卒年未詳),字以忠。陳酆之子。建中二年(781年)代理漳州刺史。
人物作品
故國山川寫景 落成會詠一首 示珦(元光子)
太母魏氏半徑題石 漳州新城秋宴 曉發佛潭橋
落成會詠(其二) 半徑尋真 平獠宴喜
題龍湖(五首) 南獠納款 觀雪篇
史籍記載
《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禮紀·陳元光傳》
《萬曆漳州府志·卷四 ·秩官志·名宦》
《光州志·忠義列傳·陳元光》
《雲霄縣誌·名宦》
籍貫考證
被世人尊為“開漳聖王”的唐代首任漳州刺史陳元光將軍,是漳州的創立者,這是不爭的史實。但是,新、舊《唐書》上均未為其載立傳記,這未免讓後世人感到疑惑和遺憾。其實,縱觀歷史長河,正史無傳的歷史名人不獨陳元光一人,比陳元光職位更高,且也於野史、方誌、家乘不乏記載,但卻同樣是正史無名者大有人在。陳元光唐史闕載的原因分析起來,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漳州”只不過是大唐帝國在其廣袤疆域東南邊陲“炎荒”之地的新置州郡,堪謂海濱僻壤,鮮有“知名度”可言,其檔案資料亦較難存入數千里外的都城長安;更何況陳元光之祖、父輩,原為隋代歸附於唐的“前朝降將”,也難免有人另眼視之;再者唐代“刺史”一職亦僅位列四品,當然算不上為“顯貴之身”。鑒於上述多種因素,後代史官未必能了解到“開漳”之由來,以致陳元光於“唐史無人修列傳”。但是,凡有史識者應不致認為唐史無傳而去懷疑有否陳元光其人及其偉大的功勳。
唐史雖然闕載“開漳”名賢陳元光及諸部屬的事跡,但卻又明確記載了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與州同置於治所”(見《舊唐書·地理志》);又如《新唐書·地理志》亦記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雲霄)而為名”(《新唐書》刊行於宋,其時漳州治所已經再次北遷至今薌城區又越四百年,故書中言“漳州以南”)。
及北宋,有一位元豐五年(1082年)進士、漳籍人吳輿(官至奉議郎、潮州府通判)著有地理與政區專著《圖經序》,較明確地記載:“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陳元光平靖蠻、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唐中期改稱隋閩州為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細思吳輿著《圖經序》之時,上距陳元光殉職只不過三百餘年,時間甚近,其所採用的史事、人物當然不謬,應是毋庸置疑的。迨南宋末由中央政府史官輯纂的官方文書檔案分類彙編《宋會要輯稿》,其中的《禮類·二十》,有一篇近300字之多的《陳元光祠》,又較詳盡地記載了宋代自神宗熙寧八年(1113年)六月追封陳元光為“忠應侯”始,此後多位宋皇又先後對陳元光及其父、母、妻、子、曾孫等人追贈的封號。此篇所載之事,迄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加封陳元光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同時還概括性地記錄了陳元光生為名將,惠澤子民,歿享廟祀,奕代馨香的光輝形象和升華過程,資料彌足珍貴。此部官書檔案《宋會要輯稿》的成書年代,距陳元光在世時間亦不過四百五十年,尤其屬官書檔案集,其所載之事更具權威性,固然可為信史。
此後的近百年元代時期,漢文化曾遭嚴重毀廢,文獻資料散佚不少,尤其是地方文獻更是首當其衝,能倖存的多是殘缺不全。造成後人研讀地方史事常遇文獻斷層,不得已而求助於族譜家乘、口碑野史。
直至明季中期,社會基本穩定,各地官府復萌“盛世修志”活動。於是正德七年(1512年)由“賜進士、四川布政使、莆田周瑛纂修,賜進士、漳州府知府、武陵陳洪謨校行”的《大明漳州府志》出版,可惜印量較少,傳世甚為珍稀。查閱今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部所存的圖書總目,僅記錄了明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已成海內孤本,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筆者嘗兩度隨團赴台參與民俗文化交流活動,得便親睹並瀏覽了此部“孤本”漳州府志,還托人把此志書中的許多資料如《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禮紀·陳元光傳》等篇章進行拍照,並複印返原攜歸進行研讀。
該篇傳記對陳元光其人其事作概括性記述與評價,是迄今所見記載陳元光傳略的最早官方文獻資料。閱該部志書之《序》,方悉書中資料有不少是採擷於“舊志”、“宋志”。由然可推測唐、宋時期都曾編修過漳州府志。莫道至今“古志”全無蹤影,就連明代正德之初州官修志之時,也僅能獲得“舊志”、“宋志”中的部分遺篇殘稿。所以說,正德本《大明漳州府志》中錄載的陳元光傳記,極有可能直接沿自“唐志”、“宋志”,決非後人臆想杜撰。此後的明萬曆至清乾隆乃至之後,福建各級地方政府陸續成書的《閩書》、《八閩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等多種版本的地方志書中的有關開漳史事,特別是對陳元光的行狀紀略,則多採錄于氏族中所編的譜牒資料(或因“舊志”缺佚所致)。
較之“正德志”所載,儘管有詳略之異,但這些地誌家乘,對陳元光“開漳”、“建漳”的歷史功績之肯定與彰揚,卻是一致的。
而追尋陳元光的故鄉河南光州(梁置光州,領定城、光山、仙居、固始、殷城五縣)固始縣,卻由於開漳史事《唐書》闕載,其故鄉亦僅存陳元光的前幾代祖宗墳墓與祖祠於固始縣陳集鄉(據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記載,陳元光的原祖上輩原籍“河東”,後居固始),還有固始縣安陽山頂的大廟,祀陳元光祖母魏敬(今稱“雲霄廟”)。豫省文獻上現存的最早記載是清乾隆《光州志·忠義烈傳·陳元光》,始見載述“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光州曾於隋代一度改稱弋陽),生於顯慶二年(公元657)二月十六日”。
此外還有粵省於清代及近代所編的《潮州府志》或《陳氏家譜》等資料,亦記載著陳元光的史事,對其功績的褒揚與閩省諸書基本一致;唯對陳元光之籍貫卻說為廣東。經查核相關資料,知其誤將同時代的番禺縣另一位同名姓的陳政,臆想為陳元光之父,故有粵籍之錯謬。其實此說並無任何可靠資料堪為佐證。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
1.非LINE群組成員,
請點我【綁定LINE】
就可以不定期收到我們的好康通知
2.
好康靈性商品真圓身心靈商品請點我
延伸閱讀
洞真先生(陳守元)
希夷真人(陳摶)
許威顯王(文安尊王)
駱賓王(南天駱恩師)
武安尊王(張巡)(張瞿陽)(張英濟王)
四殿閻羅五官王(呂岱)
四大天王(四大金剛)
猜你喜歡
人氣文章
皇媽娘娘 太元聖母 無極元母 鳳凰母娘 的由來
(58693)
【佛教故事】大勢至菩薩的故事
(36490)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長生大帝)(神霄玉清王)
(30281)
鴻鈞老祖
(28720)
關聖帝君介紹
(27792)
七佛滅罪真言指的是哪七佛?
(26552)
龍德星君與龍吉公主
(26203)
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 _ 佛教四大菩薩
(25915)
聖母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25266)
五公菩薩
(2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