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煩惱即菩提

張貼者:達輝
閱讀人數:17666人 張貼日期:2019-02-15 11:49:1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煩惱宜了不宜斷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煩惱就成為人經常遭遇的問題了,依佛家言:人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依耶教稱:人人皆是罪人。因此人生本來就沒有多少樂事,都是無常,佛經上常謂煩惱即菩提,菩提是道、是覺悟、是解脫,但煩惱是人所厭惡,怎麼與菩提扯在一起?很難讓一般人了解,今就佛理對此問題略作說明,以供為人處世之參考。

依佛經言,眾生對所處之環境產生顛倒事理謂之惑,亦即迷妄之心,由此一惑而造成貪嗔痴等煩惱,而障礙人行道,故稱惑障。因惑能引起不當之行為,造成惡業而使造業之人將來受到惡果之痛苦,此即佛家所稱之惑業苦。因此欲解除苦果必先消除惑,要消除惑必先使人明白事象之真理。



佛家稱「萬法因緣生」又稱「因緣果報」,因此可知萬事萬物即由因緣產生,煩惱亦為因果造成,吾人欲解除煩惱則須先明因果,而佛家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由此可知,目前吾人所遭遇之煩惱,即因過去(世)吾人對別人所造成之煩惱的報應,既然是報應,故此愈發生愈少,只要不再造新業,就不會增加了,況且吾人尚可由行功立德,行善來將功折罪,因此就更容易把煩惱消盡,而使人達到菩提。但行功立德或行善,雖人人皆知,但因缺乏實行之動力,因此常須藉某一煩惱(如病痛),使人追求真理,找到修道之路,如此才能正確的行功立德或行善來消除自身之煩惱,也由於行功立德或行善之結果,附帶解決他人之煩惱,一舉數得,利人利己。吾人知道煩惱之原因在於過去所造之因,故煩惱愈多就抵消愈多,故此愈煩惱就應該愈高興,故說煩惱即菩提,因為這樣才能迅速消除業障,使吾人達到理想境界。

就價值觀來看,一般人的觀念是以得到名、得到利為應為之事,而不知應追求永恆之價值─功德。例如人之工作,以做衣服來說,愈有人定做就愈忙,愈忙就愈累,愈累就愈苦,但是因為有錢賺,所以愈忙愈高興,愈苦愈興奮,但是若要人放棄賺錢的機會,而去做一些幫助別人的慈善事業,則不太有人願意做,因為這是與一般人的價值觀念相反的,而不知這些善行卻正是賺取功德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消除煩惱的最佳途徑,因此只要人們能改變價值標準,不爭名奪利,卻多替別人爭取利益,多替別人解決問題,則可在解決別人煩惱的同時,也解除了自己的煩惱,使自己真正達到菩提的理想境界、幸福的人生。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