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張貼者:🛂麗雯
閱讀人數:16884人 張貼日期:2020-11-27 18:11:1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观自在_书法字体_字体设计作品-中国字体设计网_ziti.cndesign.com


「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意思是說,只要你能觀照自己,你能認識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觀照境界,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觀道理,道理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論道,又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能觀心,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自在,自在!自在處處求,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

  人生在世,如果有錢而活得不自在,也沒有什麼樂趣可言。偏偏人在世間上,「有」就是有罣礙,就是有煩惱,因此有許多人有金錢「有」得不自在;有家庭「有」得不自在;有愛情「有」得不自在;有名位「有」得不自在。因為「有」,所以不自在。

  有權利的政治人物,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他搔首弄腮,一副不自在的樣子;有錢財的企業家,當金錢周轉不靈時,萬般苦思,一副不自在的樣子。

  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世間的財富名位,而又能夠自在,當然最好;如果不能,與其「擁有」而不自在,何必擁有那麼多呢?人生世間,所圖的不就是一個幸福解脫、快樂自在嗎?

  你看,兒童從小受父母管束,他就覺得不自在;婦女嫁人,受公婆要求,她也覺得非常不自在;服務社會,各種職業,感到不勝任、不能稱心,就不能自在了。

  所以,人生的意義,能在「自在」中生活,最為成功。

  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嗎?你在功名富貴之前能自在嗎?

  你在生老病死之前能自在嗎?你在因緣果報之中能自在嗎?

  你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業,再多的財富,也只是增加負擔,增加束縛而已呀!如果能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八風」境界裡,都能不為所動,自然就能自在解脫了,那個時候,你不就是「觀自在」了嗎!



自在觀生活,生活觀自在     

修學佛法講究的是理事一如、解行並重,「自在觀生活」屬於理上知見的契悟,而「生活觀自在」即是在事上的實踐。自在觀生活,顧名思義是能夠通達真理,進而將真理印證於日常生活;而生活觀自在,則是由應機接物、待人處世中來考究自己對於真理領悟的程度。古德云:「有理無事,增長邪見;有事無理,增長無明。」理與事只要偏到一邊就會出問題,唯有解行並重才是圓滿的佛法。



能觀心者 究竟解脫

  如何能自在觀生活呢?必須從教理著手,經由心性的契悟而應用於生活上。祖師大德有言:「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



」的確,知見就像是飛行器的導航系統,有了正確的導航才能抵達目的地。修行更應如此,有了正知正見才能自在、解脫。而知見的端正必須藉由佛陀的教示、大善知識的引導,不斷地薰修,深入思惟,所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一旦能契悟如來知見,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便無處不自在了。

  如何能生活觀自在呢?必須將佛法具體落實,藉事相上的磨鍊而契悟心性。修行離不開穿衣吃飯、應機接物,待人處世若能圓滿無礙,就能真正契入佛法。在道場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所修的每一件善法,都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例如:現在努力學習外語,雖然這屬於世間法,但是學成之後度化外籍人士,世間法也就成了弘法度眾最有力的助緣。《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只要我們能用心去體會,那麼隨拈一法盡是實相,這也就體會到生活觀自在了。


  「自在觀生活」、「生活觀自在」,如何讓二者融合為一?其中的竅門在於「觀照」與否。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能隨時觀照自心,使這念心不隨外境變化而起伏不定,才能成為解脫、自在的人。



「觀」是斷惑正要,因為能起觀照,所以能斷煩惱;因為能覺察、覺照,所以能斷惡修善,進而明悟心性。



念念起觀照 調正身口意

  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觀照的功夫?首先可從意業下手,如憨山大師所說:「念起即覺,覺即照破」,但能久久收攝,自然心正。若能時時束斂自己的心念,就不致妄想紛飛、到處攀緣,制心的功夫做到了,煩惱自然降伏。其次是嚴禁口業的造作,口過是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而口業所帶來的災難往往也教人難以想像,所謂「一言以喪邦」,古代就曾發生過帝王戲弄諸侯而導致亡國的案例。口業之嚴重足以使人墮落三塗惡道,身為修行人怎可不謹言慎行?誠如百丈禪師所說:「語言以減少為直截。」所以話多不如話少,話講得恰到好處更是重要。再則防範身業的造作,防治的方法以五戒為基礎,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不僅要嚴守五戒,更要嚴守進一步的微細戒律及道場規矩;修行無非是為了得解脫,依循戒法,持身不犯,則自心清淨,身心清淨、無諸障礙,自然而然得以自在。

  人人都希望過自在的生活,而自在生活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充實的精神糧食。試想,豐厚的物質享受能讓生活更自在嗎?事實上,在滿足一時的欲望之後,愉悅的感受很快就被空虛所取代,不斷地追求感官刺激,無異飲鴆止渴。既知追求物質享樂不是解脫之因,就應懸崖勒馬,不再捨本逐末,放下對名利財色的迷思,放下無謂的欲求,放下心中的執著,方能得自在。除了己身自在,更進一步也應讓眾生得自在,所謂「眾生歡喜,諸佛歡喜」,廣行六度萬行,令一切眾生歡喜自在,這才真正是大自在。



 
密教紀元心環境音樂- 觀自在專輯- KKBOX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