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虛靜沖和真人(徐守信)(徐神翁)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16376人 張貼日期:2024-04-03 01:3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虛靜沖和真人(徐守信)(徐神翁)
 

基本資料
本名:徐守信
別稱:神翁
所處時代:北宋
民族族群:漢
出生地:泰州海陵(今江蘇省如皋市)
出生時間:1032年
去世時間:1108年
宋徽宗欽賜「虛靜沖和先生」

 
孤苦無依入道
 
因勤勉獲得真人指點

  
據史料記載,宋時的天慶道觀位於今泰州城東小學迎春校區一帶,在州治東面周橋畔,始建於梁大同元年,初名樂真觀。明代《古今說海》引《海陵三仙傳》說道:徐神翁名守信,海陵人也。生六七歲,始能言。父隸衙籍,少孤,無以自給。年十九歲役於天慶觀,常持一帚供灑掃,盡力煩辱之事。他少年時生活窮困,衣食無著,是拜隨天慶觀的觀主衝寂法師和道士唐日嚴後出家的。當時道教由於皇帝的推崇而香火旺盛,這是一條好的生計。
 
19歲的徐守信在道觀裡堅持謙恭待人,勤勉做事,別人不願意幹做飯、掃地之類的粗活,他搶著去做並且做得很好;得空時他還刻苦鑽研《老子》和《莊子》等道教經典。終於徐守信的努力有了回報,墓誌上說有「至人」傳授給他「神仙抱一之道」。
 
據道光《泰州志》記載,有一天,天台道士餘元吉遊至觀中,突生重病,並有癩瘡,觀中眾人都厭棄,就把餘元吉趕到了觀後的茅草房中,徐守信卻始終沒有離開一步,誠心誠意地侍候在身旁。餘元吉深受感動,臨死之前傳給徐守信「神仙抱一之道」。餘元吉死後,徐守信在茅屋哭了三天三夜,出來後就有些發狂,並頗有異事,人們皆道其成了仙,稱為神翁。



由於他談論人的死生禍福,似有先知,在他人看來就成了得道之人。以至於當時達官貴人上門求教,絡繹不絕,「輻輳鱗集」。
 

得皇帝青睞
 
在朝堂上他備受尊崇

 
南宋《虛靜沖和先生徐神翁語錄》也寫道:(徐守信)常攜一帚,人呼曰「徐二翁」。發運使蔣穎叔以經中有「神公受命,普掃不祥」之語呼曰「神翁」。從此,人們都稱呼他為「徐神翁」。
 
墓誌上記錄,「熙寧九年,金寶牌奏度為道士。」公元1076年,經過高人指點和自己的勤學苦練,徐守信終成正果,名聲廣為傳揚。蘇東坡在揚州任上,聞之也遣人前來求字,詢問平安。有官員把徐守信的得道情況奏報給宋哲宗,信奉道教的宋哲宗親賜紫服,授給他「圓通大師」的稱號。 徐神翁能夠獲得上流社會普遍尊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覺得他擁有未卜先知的神異功能,而他顯示這種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寫字占卜。
 
據傳,宋哲宗還派人向徐守信密問儲君一事,徐以「吉人君子」作答。而宋徽宗正好姓趙名「佶」,暗合「吉」和「人」的拆字。



所以,宋徽宗登基後,徐守信就更得信任和禮遇,被賜號「虛靜沖和先生」,三次被召入宮中,長期駐「上清儲祥宮」,以備皇帝問道求仙。在史料中,有關徐神翁的傳說和故事有很多。南宋朱翌在《徐神翁語錄序》雲:「徐神翁在海陵,為人書字,示以其人平生禍福,言無不驗。」蘇轍《龍川略志》卷九載:徐神翁「不知所從來,日掃觀中地,非眾道士殘食不食,時言人災福,必應。」文中還有秦觀(少遊)求神翁問事的記述。
 

賑災施善行

為人正直,受百姓敬愛


 
不僅在朝堂之上,在民間裡坊也有徐神翁的軼文傳說,並且相當神奇。相傳,某年水患,江淮遭災,饑民大量湧入如皋,徐守信領眾道在如皋仁觀威設定粥廠,架起十餘口大鍋,施賑放粥。原觀記憶體糧不過數百斤,但只要他在觀前敲響雲板,庫內自有大米溢位,取之不盡。災後瘟疫流行,徐守信又按不同疫情開列醫方,配製丸、散,讓眾道士分發,救治無數病人。由此「靈威觀做好事——不要錢」的歇後語,在蘇北地區廣為傳頌,道觀慈善義舉從此傳承千年,享譽蘇北。
 
 徐守信為人頗正直,傳說其譏諷蔡太師流傳很廣。有一次神翁受詔由海陵至京師,遇見了當朝太師蔡京。



當時正值朝廷平定山東梁山反亂,蔡太師笑眯眯地對神翁說:「但願天下太平!」徐神翁哭喪著臉說:「太平!天上遣許多魔君下生人間,作壞世界。」蔡太師急問∶「仙翁如何得知其人?」神翁笑著說道:「太師就是。」罵得真痛快,梁山英雄泉下有知,當大飲三碗。
 
《清波雜誌》卷二雲:「徽宗召天下道術之士,海陵徐神翁亦至,神翁好寫字,與人多驗,蔡京得‘東明’二字,後蔡京被貶,死於潭州東明寺。」對於這樣的巧合,當時憤恨奸相蔡京的文人士大夫不斷宣傳,甚至將徐神翁與前代神異人物相聯絡。
 

76歲時去世

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
 
大觀二年(1108年),徐守信與茅山道士劉混康同往於汴京的上清儲祥宮。四月十七日聞劉仙化,徐守信便說:「劉先生去,我亦去矣。」至二十日羽化,享壽76歲。聞訊後,宋徽宗悲痛不已,下詔歸葬於泰州,即墓誌寫的:「葬於城東之五里響林東原。」傳說徽宗其夜夢虛靜請見,言凡間太過吵擾,因此脫胎而去,其實不必厚葬,致謝而別。
 
宋王朝南渡以後的建炎年間,徐神翁的墓地曾因兵革而有所毀壞。南宋寶慶三年,泰州知州陳垓將其整治復建如初,並於其地修建升真觀,葺歸鶴亭,廣植松柏,放養仙鶴,神鹿,青煙,很有一方神仙水土的氣象。



但從那時起,泰州城中也就流傳起徐神翁未死,而是騎著掃帚白日飛昇而去的逸聞。
 
此後,徐神翁漸被世人列為道家八仙之一。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在《黃粱夢》、《三醉岳陽樓》第四折中,羅列了八仙的姓名:「這一個是漢鍾離觀掌著群仙篆,這一個是鐵柺李發亂梳,這一個是藍采和板撒雲陽木,這一個是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這一個是徐神翁身揹着葫蘆,這一個是韓湘子,韓愈的親侄,這一個是曹國舅,宋朝的皇親國戚,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簡子愚(漁)鼓。」
 
直至元末明初,穀子敬的《城南柳》和朱有墩的《八仙慶壽》、《長壽仙獻香添壽》等劇目中,八仙均有徐神翁。只是在範子安的《竹葉舟》中,將八仙中加了一女仙,將徐神翁換成了何仙姑。《三教九流大觀》一書作者分析認為,這是出於對舞臺效果的考慮。在八仙中添了一女仙形象,更為人們喜聞樂見,明朝以後,被固定下來。現在山西省芮城縣儲存的元代道觀建築永樂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純陽殿有元代壁畫《八仙過海》,彌足珍貴,畫中八仙全是男性,有背葫蘆的徐神翁,而無何仙姑,這是當初徐神翁被選入八仙的有力物證。
 
清代又有人將八仙群體系列的陣營進一步擴大,把八仙分為上、中、下三洞。把人們通常所說的八仙叫做「中八仙」,另外新添了「上八仙」和「下八仙」。這些都是民間自排的,帶有隨意性,並無依據,而且對某些神仙的事蹟說法也各不相同。正如清代歷史學家趙翼在《題八仙圖軸》詩中說:「把他多少古仙人,亂點鴛鴦集冠。



」但不管怎麼說,徐神翁,在整個八仙系列中佔有一席之地,是確鑿無疑的。​​​​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