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修行文章

重陽祖師告訴你怎樣修行得【全真】

張貼者:🛂岫玄
閱讀人數:16227人 張貼日期:2022-03-17 13:42: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重陽祖師告訴你怎樣修行得全真

道教有全真、正一兩大派系。

因受影視劇的影響,大眾對全真道存有很大誤解;又因為全真道也有出家修行的教義,所以人們總是把全真道與釋教的修行混為一談。

 
要明白“全真”二字要義,就不得不讀全真教祖師王重陽所作的《立教十五論》。
讀明白了“十五論”的主旨,才可通全真修行之一二。
 

前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曾作《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書中提及在南宋時期北方出現的三個新道派,分別是全真道、真大道和太一道。


之所以稱“新”,是指這三個教派在教理教義和修持方法上都與之前的道教有很大不同,而全真道又獨得三家妙要。
 
重陽祖師曾提到:“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

”也就是說,重陽祖師強調對心性的煉養,同時兼顧性命雙修之事。
這也正是全真煉養的真心、真形。

 
“全真”二字,最早可見于《淮南王書》,其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行”,這是講人們在修行時要保養性命之真,不要被外物牽累身形。


全真道自立教之初便強調性命雙修,外以延壽益命,內以忘言無心,身心皆不著於萬物,使修行人真正實現內外空明的境界,由此才可以見得身中真元一性。
 

人在後天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因為物欲的誘惑而蕩散了精炁神。




全真修行意在全自我本性之真,從後天的性命入手,施以適當的煉養手段,使人能夠“複歸於嬰兒”,即回到先天之真我。

若果能如是,便是得了修道的終南捷徑。
 

如何去“全性保真”?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中著重強調了一點——“得中”。
天下萬事,莫不由陰陽組成,修行事既不能執陰,亦不能執陽,更不執著於執。

唯當做到空無所空,才能明白陰陽運化的中空之妙。
 

祖師以住庵、雲遊、學書、合藥、蓋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炁、混性命、聖道、超三界、養身之法和離凡世這十五個論為主題,其實是在由淺入深地一步步闡明從人道至仙聖的修持方法。
 
論及人道時,祖師認為道人若想要安穩身心,需要先住庵,使“身有依倚”,才能“心漸得安”。

又論雲遊之方,告誡眾等莫要“勞形費力”,而應“問道無厭”。

同時,學書、合藥、蓋造、合道伴等內容,皆是以道、經、師為參學之首。

 
祖師恐門人弟子不得入道之門,遂以此六論內容引人入道,此是第一層要義。

意在說明所住之庵、所遊之地、所合之藥並及所選道伴等等,皆是有形有色之相,過於偏執此內容,就會使人難悟真空。


可是,若是不以物而存,修道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一切言說、理念都將成為紙上談兵。



 

學道的妙處,在於空色之間。

祖師在“論學書”中寫道,“若不窮書之本意”,則“無益于修行”。


這份“意”,掩藏在文字背後,又不可以口說言明,唯有體悟才可得其真妙。
修行之理也正是如此。

所有身體上的修持均是心性上的把控,待到可以“離凡世”之時再回頭看,會發現最初的六論內容雖然均立足於凡塵,卻是句句在強調如何使心性超越凡塵。

只是要先歷經一場塵俗,才能明白如何從塵中脫塵。

祖師並沒有否定物質性的修行,卻也更強調對物質的超越。
 
前六論是出家修行之依存,第七至第十論則是為道修真之方法。

在這四論中,祖師用最直白的語言告訴眾人,修道之要事重在打坐、降心、煉性,匹配身中五炁以合道真。

全真道所強調的性命之功,全在此四論中說得明白,且重點只在於“論煉性”中的“得中”二字。
學道修真,離不開打坐這一關。

究竟何為打坐,又應該如何坐,世人多有昏迷,只認為身體端然靜坐便是修持,這還是著了外相。



真打坐,不是為了坐,而是要通過坐的形式去調養心性。
 
祖師以調琴、鑄劍來喻煉性,告知世人在面對世事紛雜時,不可以緊、也不可以松,不可以鋼、也不可以軟,取其中和之道,才是鑄煉之基。

天地大美之音在於陰陽調和、五行匯通,其最佳狀態是萬物得中,人身性命也不外於此。
 
不論是煉性還是養命,重在不無不有、不著不空之妙。

通過打坐所悟得的狀態,正便與此相合。

所以祖師說,身打坐是虛坐,心打坐才是真坐。

心中若空,身才可得真靜。
 

道祖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無皆是道之運化,執著于任何一方都是對大道的偏頗,唯當二者皆嫺熟於心,便可明瞭大道自然。

此理,也當是修道人超越三界之方。
 
打坐之目的在於降心煉性,使身中五炁可以匹配得中,此是全身心性命之真。
假此全真之性命,方可超三界之有限。



 
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是人欲、物欲和空念的三個修真階段。

只要還在三界之內,便是心有所念。

祖師又在“論超三界”中強調,心忘慮念、忘諸境、忘空見。

唯有忘忘,才是臻達仙聖之鄉、玉清之境的唯一路徑。
 

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推出“論養身之法”的主旨。
人在凡塵時,雖然勤修性命,但是仍不免對有形有相之身產生依戀。
 
祖師強調,修道人要做到“去住自然”,要明白天地皆是須臾一瞬,萬物本來“不空不有,無後無前”。

生生死死不過是形體的變化,又何必貪戀有形之短暫,而忽略了我心之無窮呢?
若生偏執,便難以去做一個“真人”,這是修行者的大病。
 

對真修行來講,哪怕身體還在凡塵,心性卻可以纖塵不染。
身心本是一體,仙塵也未曾隔離。

陰陽若能取其中,便通曉了“十五論”層層推進的修行主旨,於是也就參悟出了全真要義。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