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佛教故事】大勢至菩薩的故事

張貼者:茱茱
閱讀人數:36625人 張貼日期:2024-08-16 01:30:00
4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大勢至菩薩的故事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_PWiP9FQ-g4


大勢至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比較高的。這麼多年來關於大勢至菩薩的故事也有許多。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大勢至菩薩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大勢至菩薩頭頂那個寶瓶來歷的故事。


大勢至菩薩,梵音名號Mahāsthāmaprāpta,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稱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悲華經》中說過去有個轉輪聖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四太子是普賢菩薩。後來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大勢至菩薩,梵語稱“摩訶那缽”,現今在極樂世界,為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觀無量壽經》載,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


根據《觀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量,威勢自在,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眾生,免受邪魔所害。

一、受記緣起

根據《悲華經》記載,過去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字為'尼摩'。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阿彌陀佛)及第一太子(觀世音菩薩)授記以後,第二王子也禀白佛陀:“世尊,如我以所有身口意業清淨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觀世音菩薩)初成佛道時,我必於時首先請佛轉大法-輪。跟隨彼佛說法度化,於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



此佛進入涅槃之後,直至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後,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我成佛之後,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我國土世界的種種清淨莊嚴,以及入涅槃後,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所有,平等無異。”此時寶藏如來告訴第二王子:“你今日所願攝取的清淨莊嚴國土世界,必定如你所願。你將於如是最殊勝的清淨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 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由於你發願攝取廣大殊勝清淨莊嚴的世界,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



”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離,乃至莊嚴淨土,先後次第成佛,其所修功德也等無差別。據《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力,拔三塗苦,得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大勢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至是究竟義,即解脫德,以菩薩位鄰極聖,證近於佛故名至。所以《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



二、念佛成就大勢至菩薩以都攝六根,
念佛法門而證道,他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妙覺,由念佛至成道的52個階段;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菩薩於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這超日月光佛,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



按《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號,阿彌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歸於阿彌陀佛一名,包含無遺。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大勢至菩薩於聞法後,嚴謹受教,精進修持,即由念佛而證得三昧。這便是大勢至往昔發心修行之因緣與證得念佛三昧之來源。此法門圓頓真捷,簡便易修,勝過一切法門。



三、化現形象關於大勢至菩薩的形象,
據《觀無量壽經》說,這位菩薩的身量大小與觀世音菩薩相等,圓光四射的範圍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至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國土,讓有緣眾生親眼得見。只要見其一毛孔所放之光,就等於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妙光明,所以大勢至菩薩也名叫無量光菩薩。因為他一個毛孔的光,就與十方無量諸佛光明一樣地廣照無邊。就像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光遍照一切眾生一樣,此菩薩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處,具有使眾生脫離三途之苦的無上光明力量,所以大勢至菩薩名號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勢遍至十方。大勢至菩薩的天冠上有五百寶華,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皆能顯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大勢至菩薩的肉髻像紅蓮花,肉髻上有一寶瓶,內裡裝著智慧光明,用以濟度一切眾生。其他一切相好與觀世音菩薩正等無異。



大勢至菩薩舉足行路時,十方世界的一切都會震動,而當大地震動的地方,會生出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都顯得高尚莊嚴,其莊嚴就像極樂世界一般。



大勢至菩薩坐下來時,本國七寶地面會一時為之搖動,隨著勢力逐漸擴展,下至金光佛國,上至光明王佛國都震動起來。上下兩國土之間出現塵數般三尊之分身,全都雲集到極樂國土,充塞整個空中,坐於寶蓮座上,演說甚深妙法,以渡濟苦惱眾生。據《阿喇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載,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俱呈純金色白焰光,右手執白拂,左手執蓮花,大勢至菩薩之形體比觀世音菩薩略小。在密教胎藏界曼茶羅中,位於觀音院內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開合蓮花,右手屈中間三指,置於胸前,坐於赤蓮花上。密號持輪金剛,三昧耶形為未開敷之蓮花。



四、其他傳說大勢至菩薩為盤古外甥女,
媽祖第二女,名妙生,在西方又名雅典娜戰神,西洋女王,聖母,在如來佛降世時助其傳教而顯菩薩相,其道場在雲南雞足山。



五、圓通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刺蜜帝譯)




大勢至菩薩畫像

大勢至菩薩的頭頂上,有個寶瓶,和觀世音菩薩頭上的不一樣。觀世音菩薩的頭上,有一尊立著的化佛像,那麼大勢至菩薩的頭上為什麼要頂著一個寶瓶,這個瓶子裡裝著的又是什麼呢?我們通過翻閱佛經得知:他那瓶子裡面,裝著的是光明。

大勢至菩薩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無邊光菩薩,他周圍所散發出來的光,能照見十方世界,甚至連他身上每一個毛孔的光,都可以照見十方世界,那麼他又非得在頭上頂一個瓶子,來裝著光明呢?這有一個故事在裡頭。傳說那瓶子裡面,最開始的時候裝著的不是光明,而是他父母的遺骨。

他聽聞阿彌陀佛說:父母的恩最重,為人子女的想要報答父母的恩德是很難的。必須自己修行辦道,把父母度出三界,才能算報答了父母的恩德。大勢至菩薩開始修道的時候,他的父母早就已經離開了人世,如果他父母還在世,他就可以勸導父母信佛、修行,使父母可以跳脫出三界,但是他的父母已經離世多年,每當想起這個,他就覺得十分的遺憾。

於是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瓶子把父母的遺骨裝起來,然後放在自己的頭上,以這種裝束來修行。同時將自己修行辦道的功德,時時回向父母,祈求他的父母能夠得道,超出三界。那時大勢至菩薩天天修行辦道,天天給他父母回向,於是那瓶子裡面的他父母的遺骨,漸漸的化成了一片光明,而他頭頂上的瓶子,也變成一個寶瓶,所以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光明就是這樣來的。


大勢至菩薩道場

每個菩薩都有屬於自己的道場,像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在全國各地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道場。



但是在佛教中還有一位叫做大勢至菩薩,他的地位與觀世音菩薩相同,可是道場卻不像觀世音菩薩那樣隨處可見。下面我們就來找找大勢至菩薩道場吧。

通過仔細的搜索,我們發現,在湖北省的通山縣有一座龍華古寺,說是大勢至菩薩道場;在江蘇省南通市的狼山,也有一個大勢至菩薩道場。可能還有別的地方有大勢至菩薩道場,但是這兩處最有名的,所以我們就來說說這兩處的大勢至菩薩道場。

通山縣的龍華古寺,就位於通山縣城中心的平頂山上。這是一座歷史十分悠久的古寺廟,據說最開始建立的時候還是明朝時期。在清朝時開始香火旺盛起來,經歷了幾代的興廢,到了九十年代就只剩下一個小殿,大概百餘平米的樣子。山上空氣清新自然,景色十分秀麗,令人心曠神怡。

2005年,經政府的批准,龍華古寺重建,並確立為「大勢至菩薩道場」。在2009年9月10日,整個道場施工完畢。在2013年10月6日,迎來了大勢至菩薩聖像並開光。這個大勢至菩薩的聖像高7.13米,形象莊嚴,慈視眾生,手持紅蓮,引度眾生憶佛念佛回歸極樂。整個大勢至菩薩道場以莊嚴舒適、寬敞明亮的嶄新面貌迎接全國各地僧眾及大勢至菩薩的廣大信徒。

除了龍華古寺,在江蘇省南通市的狼山也有一個大勢至菩薩的道場。



位於南通市的郊外,南臨長江,山水相依,風光秀麗。每年也有許多信徒前往參拜。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