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武安尊王(張巡)(張瞿陽)(張英濟王)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16841人 張貼日期:2024-06-30 01:30:00
0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武安尊王(張巡)(張瞿陽)(張英濟王)


影音檔:https://youtu.be/YtveeU7vj-c

 
基本資料
姓名:張巡
性別:男
所處時代:唐
別稱:張中丞、尪公
張英濟王
字號:字巡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蒲州河東
出生日期:708年
去世日期:757年11月24日
主要成就:雍丘、寧陵抗敵,睢陽保衛戰
尊 奉:武安尊王 
 
簡介
 
張巡,唐·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開元末擢進士,初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為清河令,政績卓著。
時稱張巡“有能名,重義尚氣節,人以危窘告者,必傾財以恤之。”
 
安史之亂時,最慘烈的戰役莫過於唐朝武將張巡死守睢陽(睢,音ㄙㄨㄟ,同「雖」)城,與睢陽太守許遠共同堅守近一年,期間雖經歷約四百多次叛軍大大小小的攻打,但兩人秉著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忠心多次智取、力抗叛軍攻勢,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驚險情勢兩人仍率眾殺死了敵軍兩萬多餘人。無奈最後還是因為彈盡糧耗,遭叛軍攻破城牆。
 
睢陽城被破後,張巡因拒絕投降還辱罵叛軍慘遭斷舌、肢解而死;許遠則被押送至洛陽,因拒絕稱臣而被殺。但兩人的忠肝義膽故事早已傳遍千里,尤其是張巡在守城期間,因為糧食短缺,竟然選擇殺死自己的愛妾作為軍中弟兄糧食,當張巡愛妾的「人肉料理」端上桌時眾人皆淚流滿面、不願下手,後來張巡「強令食之」眾人才終於動手;許遠也送上一直陪伴自己的家僮,不讓部眾們餓肚子,後來情勢急轉直下,逼不得已,城中婦人、老幼皆「為國犧牲」,據《舊唐書》描述在守城期間共殺了二、三萬人來當軍糧,直到城牆被破。雖然這數字和史實我們無法判斷其中真偽,但張巡、許遠的「千古義士」形象就這樣流傳至今。
 
武安尊王跟保儀尊王

唐朝安史之亂殉國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俗稱尪公)。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肅宗追封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許遠為「荊州大都督」,且下令在睢陽建廟立祀,命名為「雙忠廟」;
 
一般說法是,宋朝時,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另有「尊號互易」的說法,張巡生前官位較低,僅是縣令,應該被追封為「保儀大夫」。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應該才是真正的「保儀尊王」。
民間有人合稱張巡、許遠兩人為「武安尊王」的。
 
另一說,張巡勇武,故尊張巡為「武安尊王」;許遠人品斯文,故尊許遠為「文安尊王」,兩人合稱「文武尊王」。
 
鄉土神:福建泉州安溪縣人民,視之為鄉土的保護神之一,俗稱其為「尪公」。

防番之神:雙忠是守城殉國的忠臣,亦是武神,自然有防禦寇難的能力,故當時之移民,皆信奉之,以防備生番(臺灣原住民)出草、侵擾。
 
除瘟之神:張巡死前曾起誓云:「雖為鬼,誓與賊為厲」,民間遂以巡為驅鬼辟疫之神,甚或直指為瘟神,其形象則赤髮青面,吻出四牙,狀極獰惡,或稱為青魈菩薩。也與王爺信仰有關。
 
茶業守護神:傳說中尪公能驅趕害蟲,保護茶葉生長,故安溪縣茶農多供奉之。
 
在臺灣,安溪裔茶農聚集之地,常建廟奉祀,以大臺北地區為多。



如暖暖、瑞芳、九份、雙溪、平溪、坪林、汐止、深坑、石碇、樹林、永和、新店、景美、木柵、南港、三犁、古亭、淡水、三芝等各地的「集應廟」、「集順廟」、「忠順廟」、「保儀廟」、「雙忠廟」等。時常配祀之神為當年一同殉難的雷萬春、南霽雲等忠臣。

傳說

尪公無過嶺:臺灣清治時期時,漳州移民群居基隆街(今基隆港一帶),而泉州安溪移民開拓暖暖一帶,兩方以獅球嶺為界,漳州人崇奉開漳聖王(俗稱聖公),泉州安溪人信仰雙忠大神(俗稱尪公)。每逢械鬥,雙方分別抬出己方守護神,吶喊助威,以祈勝利。械鬥之烈,連神像都難保全,甚至有「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的俗語。傳說中尪公有個規矩:「尪公無過嶺」。意思是:尪公神像絕不越過獅球嶺。因獅球嶺以北,即是漳州人地界。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