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返回最愛列表] > 文章類別:神佛傳說

祭靈山洞

張貼者:ChihYi
閱讀人數:3357人 張貼日期:2024-04-17 01:30:00
1             加Line好友    加Line社群


農曆3月9日 祭靈山洞

靈山
簡介
 
海南古代地方志的地圖上,瓊北地區標有許多小山嶺,大都被冠以好聽的名字,像蒼屹山、雁塔峰、瓊山、陶公山、麒麟山等。這些山嶺高峻不足,但秀美有餘,而且往往帶有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靈山便是其中之一。
 
來歷
 
民國《瓊山縣誌》描述:“靈山,舊名黑山,在縣東南十五里英岳都,俗名聖山。喬木陰翳,自北渡海,中洋望之即見,及抵其地,則不甚突兀。上有靈山祠,所祀之神有六:曰靈山、曰香山、曰瓊崖、曰通濟、曰定邊、曰班帥。禱雨多應。以三月初九為祭期。其官市曰靈山市。”
類似“自北渡海,中洋望之即見”這樣的文字,其實早在明代萬曆《瓊州府志》中就已經出現過,說的是從雷州半島來海南島,船到瓊州海峽中途便能望見靈山,可見這裡地勢之高,加上過去有高大喬木作陪襯,應該是個非常顯眼的地方。因此,有人把靈山稱為古代海口的地理性標誌物。




 
 
六神廟的傳說
 
這座叫“靈山”的小山頭上,有一座廟”,供奉有6位神祇,當地老百姓一般都把它叫做“六神廟”。六神廟也叫靈山祠,據說已有1000多年歷史。靈山鎮的歷史和人文基本上是圍繞著它而展開的。
 
六神廟的來歷有一段故事:相傳在南朝的陳代,黑山一帶森林茂密,且臨近江邊,經常有盜匪出沒為害地方百姓,後來朝廷派兵前來剿匪,其中有6位將領是結拜的異姓兄弟,他們戰亡後,化成6片樹葉飛到皇帝陳霸先夢裡請罪。後來,黑山地區一片太平,不再有盜匪擾民,當地百姓便在黑山高處建廟祭祀他們,據說由於有求必應,非常靈驗,後人便將“黑山”改名為“靈山”。

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廣東按察司副使塗棐撰寫、瓊州知府莊琪所立的《重建靈山祠記》中可以得知:靈山“六神”在宋元時已被封為“靈山”、“香山”、“瓊崖”、“通濟”、“定邊”和“班帥”等稱號,但6人的履歷已經無從查考。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整頓各地寺廟時,認為“六神”封號太多,褻瀆禮儀,很不正規,便統一稱號為“靈山之神”,列入國家祀典,祭日定在每年三月初九,新官到瓊上任都要前去拜謁。
 
 
習俗
 
靈山鎮
 
每年農曆三月初九,十里八鄉村民都要到靈山鎮的六神廟裡祭祀,香火繚繞,炮聲陣陣,延續著這流傳了千年的民間習俗。
 
出於對名勝古蹟的呵護和對所謂神祇顯靈的酬謝,僅明清二代,官方大規模新建或重修靈山祠達6次之多,而民間的維護行為則更多。經歷了上世紀的“破四舊”和“文化大革命”之後,許多珍貴的花梨桌椅已被焚毀,那些雕刻上名人題寫的對聯也未能保留下來,廟宇也逐漸荒廢坍塌,直到1993年才由當地居民發起重建。



有一塊清代的“六君宣化”牌匾,文革時期被靈山舊市人“冒險”藏匿保存了下來。牌匾的撰寫者是清康熙年間的一位瓊州知府牛天宿,現掛於“六神廟”第二進廟門的門額上。
六神廟右側緊挨著鎮中心國小,學校的圍牆邊上立著七塊完整的明清古碑,多數字跡尚可辨認,記述了廟宇的歷史以及歷代地方官對它的修葺。牆角還橫放著三四塊殘碑,其中一塊為“靈雨碑記”,那些已嚴重風化的文字模糊地講述著從前的某次求雨儀式。

1998年,原瓊山市政府將六神廟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六神廟旁有一處古代官市遺址———“舊市”,整齊的老房子,光滑的石板路,似乎在顯示著它往昔的繁華和喧囂。由於六神廟香火旺盛,最晚在唐代,這裡就自發形成了集市,後來被列為“官市”。舊市人以前靠小生意謀生,他們製作的“靈山粉”是瓊北著名風味小吃。

與海南島上的其他漢族居民一樣,舊市人最早也是遷自黃河流域,千百年來輾轉南下,再從福建或廣東移居海南的。因此當地居民的祖先多數都是古代落籍的官員,要不就是家道殷實的商人,故素有有“十姓九官”的說法。




 
◎圖文源自網路資訊,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提醒:】